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加速構建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正成為平衡社會資源分配、促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力量。作為國內首家全國性相互保險機構,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簡稱“眾惠相互”)始終聚焦醫療健康領域,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理念,通過創新保險模式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截至2024年,眾惠相互健康險保費占比超96%,連續7年穩健增長,累計服務超百萬人次,覆蓋貨車司機、高齡老人、慢性病患等20余類群體,生動詮釋了普惠金融在健康保障領域的獨特價值。
破局帶病體:從風險補償到健康管理閉環
慢性病患者的醫療保障始終是行業難點。眾惠相互以腎病群體為突破口,推出“腎愛保”系列產品,開創國內帶病體可保可賠先河。該系列產品覆蓋腎病場景的意外、醫療、津貼等16種保障責任,采用分病種、分階段的精準定價模型,超過5萬名腎病患者獲得持續保障。更關鍵的是,眾惠相互打造了“保險+健康管理”模式,聯合三甲醫院專科團隊,為患者提供定期體檢、用藥指導及并發癥預防服務,使患者住院率持續下降,年人均醫療支出大幅減少。此類實踐不僅緩解患者經濟負擔,更推動保險從被動理賠向主動風險管理轉型。
國際案例同樣印證這一路徑的價值。德國相互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共建的慢性病管理聯盟,通過數據共享將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18%;日本社區互助保險嵌入家庭醫生服務體系,使高血壓控制率提高至79%。眾惠相互的探索正推動中國健康險從“事后補償”向“全周期服務”升級,為行業提供可復制的創新樣本。
這一創新背后是科技賦能的深度支撐。眾惠相互積極引入前沿科技,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驅動服務創新,以嚴謹、真誠、用心、高效提供智“惠”服務,力求為會員帶來最佳體驗。2024年,眾惠相互通過“自研”模式打造了集成化的風控平臺——“智惠賠”,解決互聯網健康險理賠風控難題,更準確地了解會員的健康風險和保障需求,從而為會員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目前,上線的“數字核賠員”,覆蓋率超過83%,其全流程自動化率超80%,大大提升了理賠效率,優化提升會員服務能力。
社群共治:構建社會治理新生態
同時,國際經驗為眾惠相互提供了重要參照。日本相互保險公司通過與社區深度聯動開發的農業保險、德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政企協同模式,均驗證了普惠保險在民生治理中的可行性。而中國0.2%的相互保險市場份額與全球26.2%的平均水平形成的巨大落差,恰恰成為眾惠相互深耕垂直領域的動力。通過借鑒北美針對特定職業群體的定制化服務理念,眾惠相互正逐步構建覆蓋多元需求的保障網絡。
在廣西,眾惠相互與總工會合作的“職工自費醫療互助保障計劃”成為普惠金融參與社會治理的典范。該項目延伸基本醫保目錄外自費部分報銷,依托職工大病互助基金實現二次分攤,這種“政府主導、工會搭臺、保險賦能”的模式,形成區域特色保障網絡。目前,眾惠相互已累計服務近萬家會員單位,覆蓋超 50 萬名會員。
此外,在政策層面,眾惠相互積極響應《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圍繞小微企業、農民、低收入人群開發專屬產品。為此,眾惠相互還參與了多個城市惠民項目作為擴大覆蓋面的核心抓手。以“深圳眾惠保”為例,該項目通過單一險企承保、意外險為主險的創新設計,累計承保超20萬人,其中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市民占比達20%。這種模式依托相互保險機制實現風險共濟,不僅降低投保門檻,更通過會員共享機制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在健康中國建設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正在書寫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作為相互保險領域的實踐標桿,眾惠相互將始終秉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精神,持續創新保障模式,擴大服務半徑,通過打造更有溫度、更具韌性的健康保障網絡,讓金融創新的成果惠及每個家庭、每位個體,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保險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之一切權力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咨詢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