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水利部發布《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展和成效有關情況》。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介紹,水利部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切實擔負起全面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政治責任,統籌疫情防控和水利發展,及時提出水利行業落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19項具體措施,將工作任務精準到項目,實施周會商、月調度,重點任務和重要節點專題部署推進,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強工程質量控制,強化安全生產管理,舉全系統、全行業之力,迎難而上,上下聯動,以超常規工作力度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今年9月底,提前完成國務院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基礎上,繼續毫不放松地抓好水利建設,著力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為促進經濟回穩向好作出積極貢獻。
一是完成水利建設投資首次邁上1萬億元臺階。截至11月底,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0085億元,較去年全年增長33%。水利建設完成投資突破1萬億元,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建設完成投資最多的一年。有10個省份完成投資超過500億元,特別是廣東完成投資740億元、云南完成投資652億元。穩投資、促就業的作用充分發揮,直接吸納就業人數236萬人,其中農民工192萬人;同時,還有力拉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
二是新開工水利項目數量、投資規模為歷史最多。在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等部門大力支持下,加快項目審查審批和開工建設。截至11月底,全國累計新開工水利項目2.5萬個,新增投資規模1.18萬億元,較去年全年多開工3767項、多增加投資規模6511億元。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6項,投資規模達4372億元,近期還將開工建設安徽引江濟淮二期等重大工程。特別是開工建設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太湖吳淞江治理等一批事關流域區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工程。這些工程都是論證多年、一直想干而沒有干的重大水利工程。
三是水利工程建設進度加快、一批工程發揮效益。加強項目組織實施,嚴格質量安全管理,強化建設節點控制,保證工程建設進度。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黃金峽水利樞紐大壩全線澆筑至壩頂,云南滇中引水工程755公里輸水隧洞完成70%以上,廣東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隧洞全線貫通,安徽引江濟淮工程年底前試通水試通航。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500多座,治理中小河流1.3萬公里。大力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推進永定河、安徽巢湖、福建木蘭溪、吉林查干湖等重要河湖生態治理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萬平方公里。新開工8項大型灌區,實施505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今年將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3370萬畝。農村供水工程已完工16196處,提升了7449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比年度目標提高了2個百分點。
四是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適應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構兩手發力“一二三四”工作框架體系,聯合金融機構出臺水利中長期貸款支持政策,制定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展、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指導意見,拓寬水利長期資金籌措渠道。截至11月底,累計落實水利建設投資11465億元,較去年全年增長43%。其中,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24億元,較去年全年增長51.3%;金融信貸和社會資本3196億元,較去年全年增長77%。
劉偉平表示,2023年,水利部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總體目標,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快構建高質量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水利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