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律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法律服務門類逐步完善,法律服務領域日益拓展,法律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法律服務制度日益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行政工作指示批示最多的就是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并對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出部署。黨的十九大作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決策部署。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下,司法部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截至目前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站、工作室、村居法律顧問全面覆蓋,12348熱線電話覆蓋城鄉,大部分省區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中國法律服務網上線已經一年多,近期又新增了英文頻道、農民工欠薪救助綠色通道、全國法律服務電子地圖三項新功能。對于尋求法律援助的欠薪農民工一律免于經濟困難條件審查,努力做到當天申請、當天受理、當天審批、當天指派律師提供法律援助。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順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偉大事業。在新時代,必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持以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為抓手,實現全業務、全時空服務。根據中央精神,司法部以“一體化、智能化”為目標,在更高水平上加快整合法律服務資源,努力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向移動服務、隨身服務、個性服務、智慧服務方向發展,真正實現“掌上辦”“指尖辦”“隨時辦”,為人民群眾提供“隨時隨地隨身”的公共法律服務。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著眼貧困地區和重點人群,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當前雖然我國基本實現了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但在不少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還存在人才不足、信息化設施設備缺乏、資金保障困難等問題。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一年。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共享,首先要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為重點,著眼薄弱環節和重點群體,消除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覆蓋盲區,不斷提高城鄉間、區域間、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普惠化、均等化程度,讓公共法律服務無差別地惠及每一位城鄉居民。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拓展創新法律服務領域,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個性化特點。公共法律服務要堅持需求導向,深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大力拓展業務領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要繼續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品質,讓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務管用、好用、愿意用、習慣用,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公共法律服務建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時刻對標人民群眾法治需求,千方百計滿足人民群眾法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