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公布。這是國內關于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首個文件。
“《指引》明確了行業、區域、企業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中的定位,圍繞數據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網絡支撐、安全防護等部署了建設任務,為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開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明了方向。”在當天舉行的國家數據局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表示。構建數字經濟的堅實基石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成為關鍵生產要素,賦能賦值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并支撐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認為,數據的高效共享、流通、交易是數字經濟的源頭活水,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數字治理體系是數據要素市場健康有序及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以最大限度釋放數據價值為目標的數據治理則是數字治理的資源基礎。在現有互聯網技術體系下,數據全生命周期均由互聯網上的信息應用系統所控制,數據并非是互聯網上可直接管理的獨立資源,基于互聯網的數據流通共享需要在應用之間進行協同,流通共享成本高。為此,需要構建一套“以數據為中心”的新的基礎設施層,可稱之為“數據基礎設施”。
如何理解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概念和內涵?
沈竹林指出,可以從技術架構、主要功能、類別構成三方面把握。從技術架構來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包括數據流通利用設施,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網絡設施、算力設施、安全設施;從主要功能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涵蓋了數據采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等數據流通利用的全過程;從類別構成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包括區域、行業、企業等不同類型的數據基礎設施。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選擇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制度、技術、應用的有效承載,是釋放數據價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機構預測,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將帶動GDP增長0.2%,數據流動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為10%左右。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指出,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選擇。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就是為了支撐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大規模數據流通利用,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發揮海量數據優勢和豐富場景優勢,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數字中國提供動力。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適應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必然要求。縱觀人類經濟發展史,每一輪技術變革都會孕育新的基礎設施,新的基礎設施也將推動新一輪產業發展。正如農田水利等設施支持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公路、鐵路、電力系統等設施推動了工業經濟發展,網絡、算力、應用等設施支撐了數字經濟發展。當前,我們進入了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時代,對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成為釋放新時代“數據石油”價值的關鍵。
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數據總產量達到32.85澤字節(ZB),同比增長22.44%,但是僅有2.9%的數據被保存,企業超過一年未使用的數據占比近四成。杜巍進一步表示,數據流通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構建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滿足數據流通利用和價值釋放需要。
近年來,各行業、各地區踴躍開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經驗成果,這些經驗成果大部分是通過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路線和應用實踐帶來的。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副司長李建國表示,國家氣象局利用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已面向全球132個國家、全國21個行業領域提供12 PB數據量的數據產品,支撐保障9800多項國家重點發展計劃、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科技研發,間接支持產生8000多項科技成果。
發揮算力的底座支撐作用算力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支撐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賦能科技創新進步、實現社會高效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縱深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建設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相應規劃建設10個數據中心集群,推動樞紐節點算力規模持續增長、東中西部算力資源分布更趨均衡、綠色算力供給水平穩步提升,為數據要素價值發揮、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有效賦能了各行業各領域多場景應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趙志丹認為,可以重點從三方面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更好發揮算力的底座支撐作用。首先,統籌推進算力資源一體化布局。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強化算力中心統籌布局,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推動東中西部算力協同發展,實現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供給與各地區算力需求高效匹配。統籌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布局,促進多元異構算力資源服務有機協同。
其次,深化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打造低成本、高品質、易使用的算力服務供給體系,推動各級各類數據基礎設施用好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提升數據多樣化處理能力,促進數據可信流通和商業化應用。充分挖掘政務、金融、工業、交通等重點行業算力需求,推動算力在更多生產生活場景的應用落地。支持企業參與算力全產業鏈生態建設,支撐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算力發展與安全保障一體化部署。
第三,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協同發展。推動算力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提升算力中心能效水平。加強大型風光基地和算力樞紐節點聯動,引導新建算力中心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協同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促進更多綠色電力轉換成綠色算力。
技術先行,機制創新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指引》印發以后,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就有章可循。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副司長李建國表示,第一階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時間,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支持部分地方、行業、領域先行先試,豐富解決方案供給;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第二階段,到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蓋。第三階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杜巍也進一步解釋道,首先,我們將繼續支持技術先行先試。2024年,我們在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區塊鏈、隱私保護計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試任務,力爭挖掘和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和典型實踐。今后兩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以實際應用場景需求為牽引,進一步擴大先行先試范圍,為尋求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最優解積累經驗。
其次,我們將以運營機制創新為突破,激發“源頭活水”。遵循市場規律,明確建設、運營、投資等各類主體責任界面,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活內驅動力,促進央地、政企多方協同,建設好、運營好國家數據基礎設施。
同時,我們將加大各類資金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國債資金等中央財政性資金對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各地區、各部門在數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資金安排、課題研究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責編:張利娟
編審: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