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北京9月5日電(融媒體記者 符超)今天,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國家公園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民生持續改善。
△新聞發布會現場 符超 攝
去年,國家林草局委托中國科學院等單位50余位專家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一是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只,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增長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群不到10只增長到7群42只。二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實現整體保護,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連通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生態廊道。三是民生持續改善。近5萬社區居民被聘為生態管護員,年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2萬元。實施野生動物損害全域保險、生態搬遷、入口社區和示范村屯建設、黃牛集中養殖等一批民生項目。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出臺支持三縣(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選聘生態管護員8100多人,民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大熊貓國家公園
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公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國家林草局對此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力推動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雪景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等重要文件,審查批復第一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制定出臺國家公園創建設立、監測評估、資金項目等10多項制度辦法標準,基本構建了我國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級人民政府代管兩種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以及主體明確、責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門、園地協同聯動機制。
二是加快立法進程。積極配合推動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建設。國家公園立法工作自2018年啟動,并于2022年11月報送國務院,今年5月經司法部審議通過。7月31日,國務院第38次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家公園法(草案)》,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同時,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并報送國務院,形成《風景名勝區條例》修改方案,出臺《國家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一法兩條例一辦法”的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三是強化管理措施。印發《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劃建設、保護管理、公眾服務等管理要求。在首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中,對邊界區域、民生改善、設施建設等提出彈性管理措施。并印發通知,對國家公園特許經營內容、范圍等提出原則性要求,支持和鼓勵地方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嚴格落實分區管控措施,織牢織密網格化保護體系,定期開展巡護,強化安全生產,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四是強化支撐保障。指導完成東北虎豹、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組建工作。設立大熊貓、東北虎豹、雪豹、長臂猿等國家保護研究中心。與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若干財政政策的意見》,初步建立起中央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制度。研發運行國家公園感知系統,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共建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國家公園藝術與設計中心。組建分片包保組,深入一線蹲點,強化對各國家公園的監督指導。
△三江源國家公園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完善政策,強化措施,健全機制,有效管理,切實鞏固提升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成果,積極推進新的國家公園創建設立等相關工作,高質量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相關負責人說。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