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落實”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圍繞“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介紹有關情況。
今年1-8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2%
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打造具有省會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努力打造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產業規模達1.4萬億元;集成電路、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透明質酸、生物質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產業共同體加速壯大;新增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4個、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省特色產業集群2個。今年1-8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9.3個、6.1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3.9%,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9.4個、33.3個百分點。
推動以濟鋼為代表的東部老工業區累計搬遷改造企業80余家;比亞迪動力電池項目順利通線,新能源乘用車項目整車下線,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車項目竣工投產,臨工重機超大型挖掘機項目開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到58%,先進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達到60%以上?!八男隆苯洕急冗_到39%,數字經濟占比達到47%,躍居2022全國數字經濟城市排名第6位?!笆奈濉币詠?,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降低19.7%,居全省前列。
搶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戰略機遇,堅持以“項目突破年”為主要抓手,印發實施《濟南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動態謀劃了1830個經濟社會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額達2.8萬億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進一步增強。
大科學裝置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著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創新策源功能,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狠抓原始創新,國內首所空天信息大學獲批落地籌建,1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家省實驗室作用更加凸顯,植物基因編輯、碳化硅材料、高功率芯片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領跑國內、打破國際壟斷,大科學裝置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
狠抓主體培育,組建山東高研院、山東未來網絡研究院等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71家,打造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11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超過5700家、7600家;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占全省(756家)11.24%;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918家,占全省19.84%。
狠抓要素集聚,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破題起勢,山東產研院、超算中心、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山東大學等聯動創新格局加速形成。作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濟南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在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居第13位,躍居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強第36位。
全力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
始終把起步區建設作為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關鍵抓手。聘請國內外一流規劃團隊,學習借鑒雄安新區先進經驗做法,加快編制“1+4+16+N”規劃體系,目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發展規劃》正式印發,起步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本確立,“多規合一、互為支撐”的規劃體系更趨成熟。
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數字經濟產業園、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啟用運營。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風口,積極引入產業龍頭比亞迪項目,去年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今年以來項目產值突破160億元,成為我市先進制造業又一重要支柱。目前,起步區累計入駐世界500強企業45個,簽約優質項目162個、總投資近4000億元。
全力加快跨河交通建設,除已建成投用的16座跨河設施外,在建7座,列入遠期規劃的跨河設施10座,未來將達到平均5.5公里河道一座跨河通道,為兩岸擁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加快山大二院北院區、黃河體育中心場館、省實驗鵲華分校等一批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市綜合承載力持續提升,一座“未來希望之城”正在黃河之畔拔地而起。
濟鄭高鐵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實現通車
充分發揮沿海經濟大省省會的優勢作用,加快提升濟南國際國內影響力、區域經濟帶動力、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力、開放門戶樞紐輻射力。
圍繞《黃河規劃綱要》“一字型”東西向大通道建設要求,加快推進濟鄭高鐵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實現通車,屆時濟鄭兩地通行時間將縮短至2小時以內,以濟南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將完全成形;開工建設總投資近500億元的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建成后將擁有4條跑道、8000萬人次吞吐量;中歐班列聯通20多個國家的47個城市,年開行量突破800列;小清河全線通航,讓濟南實現通江達海,具備了重要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功能。
以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建設為重要抓手,全力推動高水平開放,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累計新設企業4.7萬余家,“鏈上自貿”等20多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
持續擴大經濟、貿易、人文和資源輻射半徑,加快編制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搭建“京滬會客廳”,主動加強與鄭州、西安等沿黃城市對接合作,引導創新鏈、產業鏈、要素鏈跨區域聯動,暢通黃河流域經濟循環。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高瑩 實習生蘇宗超
責任編輯:田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