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手防疫情、右手保復產”的小微企業艱難時刻,作為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保險業及時發揮自身風險管理專長,在防災減災、穩定經營、資金融通等方面創新保障服務,為小微企業筑造防風險“堤壩”、打通資金難“梗阻”,同時事先干預,幫助小微企業識別風險,設置“隔離帶”。
“組合險”給企業吃定心丸
今年2月初,在疫情沖擊下,經濟車輪突然受阻,小微企業生存舉步維艱。為保障國計民生和前線抗疫物資供應,多家保險公司推出復工復產“組合險”,為緩解小微企業燃眉之急,上線了免費贈險擴責、專屬產品、緩交保費舉措……
北京商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月7日至今,平安產險共為全國50萬家小微企業無償提供員工專項保險保障,單個企業保額最高可達100萬元,幫助減少企業后顧之憂,推動員工盡快返崗復工;同時,還創新推出“平安樂業福(復業保)”產品,提供因新冠肺炎確診導致的停業損失保障。截至7月20日,參保企業累計16.1萬家,總保額超600億元。
在疫情期間,中華財險也推出“復工綜合險”,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華財險復工保險共承保1697筆,涉及16個省市自治區,累計責任限額7.09億元;今年5月,該公司再次設計組合產品,推出了“復工無憂”小微商戶保險方案。太平財險推出復工復產綜合保險業務,同時,上線雇主責任險“關愛方案”等。
而在延期續保方面,截至目前,平安產險共計為2939家小微企業客戶提供服務,完成緩交保單共計3372筆,緩交保費總額2536萬元,累計為小微企業提供保障額度200.8億元;太平財險為2600家企業提供延期服務,減免保費約150萬元;中華財險免費延期續保客戶超過600筆,緩交保費總額約100萬元。
保險業種種努力對各行業風險布下“天羅地網”,為小微企業筑造了安全的“避風港”。對此,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專家朱少杰建議,險企在助力小微企業方面,可以開發菜單式、組合類的保險產品,滿足小微企業個性化的風險管理需求,既能降低承保成本,又能實現風險承保的一站式服務。
信保擔保求解融資難
資金鏈是企業的“生命線”。然而,一直以來,融資難、融資貴成眾多小微企業發展的“攔路虎”。為此,保險業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為小微企業打通融資“梗阻”。
如何讓銀行或者其他借貸平臺放心地把錢貸給更多有前景、缺資金的小微企業?答案便是信用保證保險——該險種正在成為小微企業融資增信的“利器”,解決不同小微企業群體的融資需求。
近日,位于蘇州的江蘇華系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系醫療器械”)獲得了500萬元的融資授信支持,不僅穩住了企業的生產供應,也維護了供應鏈的穩定。而這背后,是太平財險主動通過信保貸存量客戶名單篩選。
華系醫療器械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積極籌備內鏡清洗工作站生產供貨。太平財險了解到企業目前因訂單增加有增加融資需求,在去年獲得授信200萬元基礎上,此次預增加授信額度至500萬元。這一舉措,為華系醫療器械支援前線打通了“任督二脈”。
除此之外,針對傳統銀行對大量中低端小微企業覆蓋不足問題,平安產險創新推出了“銀行+保險”模式。在這個新的模式中,由于保險公司對最終的損失負責,銀行的風險容忍度得以提升,更多的中低端小微企業能夠通過該模式獲取貸款;無獨有偶,今年以來,眾惠相互與建設銀行四川分行聯合推出了“遞件即貸”和“簽約即貸”兩項產品,通過極具性價比的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服務,大大降低其融資成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信保業務一般是針對具體債項、事項發揮增信功能,能助力小微企業融資,具體的辦理形態很多,如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助學貸款保證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農戶土地流轉收益保證保險、農房財產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等。
此外,保險業除了通過保險產品打通小微企業“資金鏈”外,還不斷拓寬直接與間接投資民營、小微企業的渠道,送去“甘霖”。如多次鼓勵險企增持民營、小微優質企業股份,為其化解風險,提升其經營可持續性等。
“事先防損”助力企業風控
急小微企業之所急,想小微企業之所想。伴隨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不少險企提供的“心貼心”服務也從“事后減損”前置到“事先防損”上。
“無單盼有單”“有單不敢接”,全球疫情的持續發展,增加了海外市場風險和海外買家資信的不確定性,渠道有限的小微出口企業較難獲取海外買方的真實信息。為此,中國信保及時出招,上線“小微資信紅綠燈”。
“小微資信紅綠燈”是一款移動端海外買方交易風險簡易識別查詢工具,對于用戶查詢的海外買家,其交易風險預評估結果以交通紅綠黃燈的形式直觀予以呈現。北京商報記者關注中國信保小微企業服務公眾號,點擊頁面下方的“紅綠燈”,從查詢到亮燈結果呈現,只需要短短幾秒,而且查詢無需付費。
中國信保“小微資信紅綠燈”僅是保險業助力企業管控風險的一個縮影。疫情期間,平安產險還對所有企業免費開放了“安責險風控云平臺”,利用平臺四大功能,全方位助力企業風險管控,如安全微課、安全工具包、信息動態實時更新、線上專家庫。
在王向楠看來,信保業務風險的人為性較強、信息不對稱較嚴重,險企借助大數據風控技術來判斷風險的真實情況、發現事故苗頭、降低承保損失。
朱少杰也表示,保險公司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精準設計滿足小微企業保障需求的保險產品,擴大承保規模,便于大數定律發揮功效。同時,利用好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賦能保險業務創新,降低業務運作成本,提高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風險追蹤監控能力。
此外,對于信保業務始終處于高賠付、難盈利的窘境,在眾惠相互信用保證險事業部負責人朱海濤看來,痛點在于傳統風控技術無法有效防范。而相互保險模式自帶的社交、圈子屬性,對信用風險和欺詐具有天然的削減與遏制作用,再結合日益成熟的大數據征信、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技術,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劉宇陽 實習記者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