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中國保險業經歷多年發展之后,正在邁入從數量到質量的大變革時代,未來保險行業增長的驅動力和機會點來自哪里?全球經濟下行和壽險保費增長放緩的“雙降”環境下,壽險如何實現資產和負債良性互動?
7月12日舉行的“2019中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年會”上,招商信諾人壽副總經理兼總精算師、首席市場官蔡廉和,交銀康聯人壽總精算師謝穗湘,愛心人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左烈,平安人壽戰略配置部副總經理孫穩存等行業人士共聚一堂,就上述問題展開交流討論。保險業正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期,積極拓寬保險保障外延、提質增效及改善服務等成為行業共識。
保險業長久發展剛起步
中國目前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和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市場。與此同時,近兩年壽險業保費高速增長態勢有所放緩,傳統銷售模式遭遇瓶頸,作為價值主要來源的代理人渠道,其制度性缺陷和現實性困境愈發凸顯。
如何看待保險行業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未來壽險業增長的驅動力來自哪里?
交銀康聯人壽總精算師謝穗湘認為,應從結構性的角度來看“爬坡式”增長問題。近兩年來,壽險保費增長總量雖然有所放緩,但意外險、健康險的增長絕對不是“爬坡式”,而是爆發式增長。保險發展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于三部分——民眾對于風險保障、醫療健康和長期儲蓄的需求。前兩類需求主要內生于客戶自身,長期儲蓄性需求更易受到政策和市場波動的影響。從交銀康聯人壽的實踐來說,公司非常關注客戶的長期保障需求,成立伊始就在銀行渠道力推長期保障類產品,這類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都非常大。
她說,保險業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可能輕松賺錢的時間已經過去,但是整個保險行業的長久發展才剛剛起步。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保險行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招商信諾人壽副總經理兼總精算師、首席市場官蔡廉和認為,保險的原動力一直存在,即主要在客戶。我國客戶對保險的需求還遠未達到國際先進國家水平,所以保險市場依然很大。保險公司要立足自身,通過挖掘自身優勢和潛力實施差異化經營。一是公司要有差異化,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例如招商信諾的專長之一是醫療險,即是傳承了股東的良好基因。二是要細分客戶需求。客戶千人千面,需求也不一樣,保險公司要圍繞客戶的精準需求進行產品定價,需求找到了,原動力也就找到了。
“壽險業是朝陽產業,中國的保險業發展才剛剛起步。隨著每個人、每個客戶都開開心心地擁有一份保障,大家的幸福指數會越來越高。” 蔡廉和說。
愛心人壽副總經理左烈認為,作為一家新公司,關鍵是要根據自身優勢找到合理定位,明確未來發展方向。他介紹,愛心人壽遵循第一性原理和第二增長曲線,在開發優質保險產品、堅持長期價值業務的同時,目前將發展重點同時放在滿足民眾的醫療和養老需求上面,包括公司的產品開發、投資布局、機構開設都是圍繞著醫養結合、長期照護等方面來展開。將醫、養、護與保險產品融合,用保險產品成為這些服務的支付手段,愛心人壽相信,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和民眾保障需求提升,醫療和養老將成為保險行業的“爆發點”。
談及代理人發展當前面臨的問題,謝穗湘表示,交銀康聯人壽是全國首家銀行系保險公司,發展定位是融入交通銀行財富管理保障體系,為銀行客戶提供完善的保險保障方案,因此此前一些年,公司沒有在代理人渠道發力。現在公司到了一定發展階段,一方面持續積極融入銀行體系,另一方面也在積極開拓代理人業務。但公司的代理人業務策略仍是結合銀行業務來發展,主要是針對一部分銀行客戶以往沒有被充分滿足的保險保障需求來重點發力。
壽險產品的兩大方向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興起,單一保障責任的碎片化保險產品異軍突起,與保障責任多、保障時間長的傳統保險產品形成鮮明對比。如何評價和平衡這兩類產品?
蔡廉和表示,碎片化產品主要適應場景化保障需求,例如坐飛機需要買航空意外險,跑馬拉松需要買意外險。這種場景化保險有其存在的價值,客戶可以通過高性價比得到最底層的保障。
“從人的生命周期角度來說,我們更看重提供長期和比較全面的保障。”他說,這類產品既凸顯壽險公司管理長期資產負債的能力,也能令客戶安心,是很多客戶需要的保險。即不僅保障某一個場景,而是覆蓋人們生命周期的更大范圍的保障。
謝穗湘表示,碎片化產品是一種由場景觸動的、針對客戶某一個特別需求的產品。實際上,客戶由于并非風險保障專業人士,對于風險特性和如何做好風險保障等的了解并不全面,需要專業人員為其進行綜合分析。“碎片化產品我們也有在做,但主要是把它定位為輔助工具,即是一個很好的跟客戶接觸的工具。我們的主要發力點還是注重客戶的長期保障需求,將客戶的保障需求分為醫療健康、子女教育、風險保障、養老規劃、財富管理等五大類需求,并提供相對應的保險產品。”她說。
左烈認為,這兩類產品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主要看公司如何定位。從增強客戶粘性的角度,不管是長期產品還是碎片化產品,關鍵是要將服務很好地嵌入到產品中去。產品設計時就要精準定位客戶群,考慮到千人千面,并提供個性化服務。
強化資產負債管理
資產和負債就像保險行業的兩個“輪子”。隨著負債端保費收入增長放緩,保險資金的流入速度也隨之下降,這對保險投資端資產配置有何影響?隨著全球進入降息周期,壽險業如何實現資產與負債的良性匹配?
談及當前壽險公司投資面臨的挑戰,平安人壽戰略配置部副總經理孫穩存表示,挑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資產收益率下降的挑戰,這是最大的挑戰。這一問題在2017~2018年討論比較少,今年開始又提上議程。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的零利率和負利率的資產大概占無風險資產的30.2%,已經超過了2016年的水平。國內收益率也在下降,未來可能還會下行。二是信用風險問題,這是目前投資面臨的很大挑戰。三是股票市場波動和新會計準則帶來的影響。
針對上述三大挑戰,孫穩存表示具體有三方面應對措施:一是加強資產配置規劃,從源頭應對挑戰;二是加強信用風險的事前評估和事后跟蹤;三是為了更好適應新會計準則,股票投資策略要有一定調整。例如平安人壽比較關注低估值高分紅的標的,還會通過相對集中的持股來降低波動性,同時做一定的逆周期操作。
孫穩存表示,公司在資產配置時首先要考慮到資產負債的管理,在收益性、流動性和久期方面進行匹配。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首要考慮到負債端帶來的強約束,資金運用上盡量加大與負債端的聯動,從機制上、激勵機制上來保證資產負債能夠穩健平衡。這樣不管是市場出現波動,還是負債出現波動,企業依然能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