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持續 財險“老三家”分走行業八成利潤 超六成機構綜合成本率超100%
隨著保險公司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出爐,財產險公司前三季度業績浮出水面。據統計,除個別險企因特殊情況未公布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外,多數財險公司的“成績單”均已出爐,共有84家財險公司披露了三季度業績數據。
數據顯示,84家財產險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506.81億元,其中63家公司盈利、21家公司虧損,虧損公司數量占比不到三成。(每日經濟新聞)
75家人身險公司前三季度凈賺超2800億 日賺超10億 投資收益占首功
今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季,行業更顯喜色。尤其是人身險公司,據梳理,除暫未披露利潤數據的信泰人壽外,其余75家人身險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超過2800億元,超40家險企實現盈利,其中中國人壽利潤破千億,居行業首位,共6家險企前三季度凈利潤突破百億。
利潤向好表現背后,是投資收益的重點發力。綜合投資收益率方面,有48家險企綜合投資收益率超5%,其中更是有5家綜合投資收益率超過10%。而回顧來說,2023年時綜合投資收益率能夠達到5%的險企并不多見。投資收益率來看,有3家險企前三季度數據指標超5%。(藍鯨新聞)
個人養老金全面實施在即,業界建言引入投顧服務
自2022年11月25日落地以來,個人養老金制度經歷了近兩年的發展。目前,儲蓄、基金、保險、理財等相關產品的數量也超過了800只,但對于很多已開戶的個人來說,選擇個人養老金產品時的茫然仍猶“大海撈針”。
在個人養老金從試點項目逐步推向全國之前,相關部門一直致力于研究完善個人養老金支持政策。近期,與此相關的討論也逐漸增多。其中,一些人士建議引入個人養老金投資顧問機制,同時還期待二三支柱能互通稅優。(證券時報)
加大保險服務科技創新力度 首臺(套)首批次保險補償政策迎優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切實發揮財政資金效能,進一步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
首臺(套)、首批次保險是科技保險的重要品種。業內人士認為,《實施細則》的發布,意在加大保險服務科技創新的力度,有助于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的科技保險投保貴難題,提升企業的投保積極性,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保險工具,提升抵御科技創新風險的能力。(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