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球財說官方微博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說
2024年是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華保險”)成立的第38個年頭。旗下中華財險長期躋身財險第二梯隊,保費收入規模居行業第五。然合規經營也履遭詬病。同業競技,盈利能力疑被反超。
旗下人身險企中華人壽尚且年輕,凈利長期虧損。“資產荒”背景下,投資資產質量顯著下滑。正值董事長換新,擬任董事長為東方資管出身的邵曉怡,專長在財務,試水險企擔子不輕。
慶生際“罰”字當頭
中華保險創立于1986年7月,2002年冠名“中華”并成為全國唯一以此冠名的國有控股保險集團公司,大股東為實力雄厚的東方資管。
正值7月其“壽月”,中華保險成立整38載之際,許下生日愿望“向‘新’而行,以‘質’圖強”。然隨祝福一并到來的,還有“當頭棒喝”。
2024進度條過半,保險行業罰單頻現,上億元處罰金額既體現了強監管態勢不減,也揭開了諸多行業亂象。“雙罰制”下,除違規保險公司立正挨打外,還有31人被禁止進入保險業。其中,有16人被終身禁業。
據統計,上半年中華保險核心子公司中華財險收罰單48張,罰款總額1140.3萬元,位列財險公司第三。
中華財險合規經營履遭詬病,大問題、小毛病都有。違規事由中不乏“造假”這類頭號頑疾。例如編制虛假資料;虛假理賠;虛增保險標的承保、虛增農險工作經費、利用保險經紀人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等。
上梁不正下梁歪,公司內控管理不到位,導致內部員工存在編制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進行虛假投保和理賠,騙取理賠款等違規行為。
其次,業務執行不到位違規。包括未按規定執行經備案的保險費率、未按規定將農業保險業務與其他保險業務分開管理,單獨核算損益等。
此外,小毛病存大隱患。如偽造、遺失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未經監管機構批準變更營業場所;指定臨時負責人未報告且超期履職等。反映出內控管理疏漏。
相較中華財險違規事由多樣,中華人壽就收斂多了。2024上半年因存在欺騙投保人;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銀保傭金財務記錄不真實違規行為,被罰款25萬元,相關責任人被罰8.2萬元。
綜合來看,中華保險罰單之所以居高不下,既有行業因素也有自身原因。保險行業低迷,產品同質化嚴重,為爭奪客源,不少險企渠道費用投入增大,綜合成本上漲。業績和罰單成本兩相權衡下,違規多發。歸根結底是中華保險“內修不足”,合規意識欠缺,自身服務跟不上業務擴張的腳步。
同場競技,盈利“亮紅燈”
時至今日,中華保險內外皆苦,經營困境凸顯。
2018-2023年,中華保險的保費規模經過6年擴張,由436.54億元,攀升至710.22億元,同比增長超6成。期間,凈利不升反降,分別為10.15億元、6.47億元、7.69億元、4.88億元、7.80億元、0.93億元。凈利波動性較大,2023年斷崖式下滑跌破億元。
分業務屬性看,中華保險以財險業務為核心,中華財險凈利貢獻要高于中華人壽。畢竟中華財險早“出生”29年。
老牌險企中華財險成長路并非一帆風順,早年“表里不一”。名字響當當,內里卻深陷虧損泥潭。2007年巨虧64億元,曾一度被托管。2012年四大AMC之一東方資管出手注資,成為其實控人,中華財險才蛻變新生。
2018-2023年,中華財險合并保險業務收入穩步增長,由423.13億元,同比增長54.29%達652.83億元。
同期,合并凈利為11.23億元、5.81億元、6.13億元、4.47億元、10.88億元、6.73億元。可見,中華財險保費凈利不同頻,且凈利走向與集團凈利增減變動趨同,波動性大。
行業來看,長期以來中華財險雖然在國內財險行業占據一席之地。然中華財險成本高企形象難以改觀,保費規模和盈利水平失衡情況愈發明顯。行業競爭壓力加大,雖然保費規模依舊穩居業內第五,但盈利似有被反超之勢。保費收入居第七的陽光財險,在近6年就有4次凈利遠超中華財險。
2024年1季度,中華財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11.80億元,同比增長9.53%;凈利0.18億元,同比下滑超9成。
同期,中華財險實現簽單保費217.67億元。其中,代理渠道占比42.67%,直銷渠道占比48.94%。業務上來看,非車險保費占比提升,前五大險種簽單保費占比63.13%達137.41億元。車險簽單保費占比僅34.17%為74.37億元。
中華財險凈利驟降來源于投資端和承保端壓力。2024年1季度公司投資收益率-0.12%,綜合投資收益率-0.02%。
同時,公司成本率較高,意味著承保虧損風險較大。1季度公司綜合成本率99.89%,緊逼100%盈虧線。其中,綜合賠付率較高為76.64%,是導致綜合成本率過高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中華財險綜合成本率長期承壓。2022-2023年連續8個季度末,公司綜合成本率為104.12%、101.20%、98.92%、99.48%、99.86%、99.82%、99.61%、100.28%。期間綜合賠付率均在7成以上。
在償二代政策、經營欠佳影響下,中華財險償付能力大幅下滑。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由2020年的160.86%降至2023年156.12%;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由220.23%跌至196.57%。
2024年1季度,延續下滑趨勢。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150.03%,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88.48%,分別環比較上季度下滑6.09個百分點和 8.09個百分點。較財險行業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4.1%,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06.3%,有較大差距。
年輕壽險,步履維艱
相較中華財險名氣響當當,中華人壽就低調多了。而這種低調或許是來源于底氣不足。
中華人壽成立于2015年11月,是家年輕險企,較其他老牌壽險公司稍顯稚嫩。目前,在新疆、北京、河北、四川、天津開設有分支機構。
日前,中華人壽高管變更。原董事長孫玉淳因年齡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及董事等職務。后經董事會選舉東方資管出身的邵曉怡為公司新任董事長,任職資格尚待核準。
邵曉怡現任中華保險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中華人壽董事。曾就職于建設銀行北京城建支行計財部會計員;在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均有任職;曾任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會計師;東方資管財務管理部制度處經理、高級經理等職。綜合來看,擬任董事長邵曉怡雖財務經驗豐富,但保險公司管理經驗欠缺。
說起來,孫玉淳是中華人壽元老級人物,見證了中華人壽成長。公司成立次年,就加入中華人壽,歷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事。2020年3月其董事長任職資格獲批。
盤點孫玉淳履歷,有在頭部銀行和大型保險公司任職經歷。曾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1996年進入新華保險,曾任企劃部總經理、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等職。
孫玉淳任公司一、二把手期間,中華人壽并未乘上壽險公司“七平八盈”的東風。
2016-2023年,公司凈利為0.05億元、-1.42億元、-1.56億元、-0.57億元、-0.94億元、-0.68億元、-2.51億元、-6.23億元。除2016年小微盈利外,其余年份均虧損。2023年因權益市場波動較大,公司投資收益收縮;保費收入下滑、退保金大增以及賠付支出影響,凈利巨虧達歷史高位。
反觀,公司保費收入一路高歌,在2022年突破65億元。不過2023年保費驟降11.90%。很重要原因在于公司保單銷售依賴銀行代理渠道。早期依賴銀保渠道破局,能迅速積累保費。然在“報行合一”監管下,銀保手續費下調后,銀行代銷的動力或減弱,影響產品銷售,依賴銀保渠道的險企必然會經歷一番陣痛。2023年,中華人壽銀行代理渠道保險業務收入下滑19.54%。也反映出其渠道競爭力較弱。
2024年1季度,中華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1.03億元,同比下滑6.82%;凈利虧損0.88億元,較2023年同期0.26億元,由盈轉虧。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投資資產質量顯著下滑。中誠信國際近日發布了對中華人壽2024年度跟蹤評級報告。稱在經濟下行,地產違約多發背景下,2023年以來,公司新增2筆關注類信托計劃,均為商業地產項目,涉及資金1.83億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持有的 1筆公司債、1筆不動產投資計劃及6筆信托計劃出現違約或逾期。
中債資信也表示,截至2024年1季度末,中華人壽違約投資資產賬面余額11.87億元,其中0.6億元為債券違約,其余均為信托計劃或不動產投資。
此外,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中華人壽盡管有股東扶持,償付能力仍吃緊。報告期中華保險和中華財險分別增資2.4億元和0.6億元,用于提升公司償付能力、支持其業務發展、改善財務狀況。而在款項已到位前提下,2024年1季度,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71.47%,直逼監管紅線;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25.26%,較行業186.2%平均水平,相去甚遠。
壽險行業轉型期本就競爭激烈,疊加資本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其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仍面臨較大下行風險,中華人壽步履維艱。東方資管出身擬任董事長邵曉怡,能否帶領中華人壽走出泥潭,值得關注。
敬告讀者:本文基于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