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下,停靠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碼頭裝有542輛中國制造工程車輛的兩艘貨輪整裝待發,即將駛向坦桑尼亞和南非;博世集團、可口可樂接連簽約蘇州,16個外資項目集中開工、投產;在促進消費政策支持下,多地家電賣場以舊換新訂單量大幅增長……近日,全國各地一派“開工忙”“投產忙”“銷售忙”的景象,制造業不負春光,以奮斗之姿狠抓開局。
與此相呼應,近日陸續發布的重磅經濟數據,也預示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強勁。3月份,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升至50.8%,在連續5個月收縮后首次重返擴張區間,達到11個月以來最高水平。此后,國際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上調對中國今年經濟展望。眾多積極信號的釋放,是我國制造業出口、消費、投資等情況持續改善,工業經濟運行積極因素累積的必然結果。
“中國制造”出海交出高分答卷
4月上旬,在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國家級出口基地江蘇泰州,各家船企正在加緊進行生產施工。在江蘇揚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的船塢內,14艘遠洋運輸船舶正在同時建造。目前公司在手出口訂單39艘,約644萬載重噸,生產計劃排到了2028年。
“我們現在建造的17.5萬方是世界上最大的LNG運輸船。”揚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銀君介紹道。LNG運輸船是世界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原來主要被韓國船企壟斷。近年來,不斷有中國船企攻克技術難關,拿到國際訂單。
據了解,當前船舶訂單正值集中交付期,第一季度我國船舶出口額同比大增113.1%,成為機電產業出口的新亮點。“這樣的表現預示2024年機電出口將繼續展現供應韌性,全年出口增長可期。”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告訴記者。
同樣迎來“開門紅”的,還有新能源汽車以及家電等優勢產業,第一季度出口額分別增長23.8%和23.7%,共同支撐第一季度出口額5.74萬億元、增速4.9%,推動我國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0萬億元,助力制造業出口實現“開局穩”。
“今年以來,出口成為拉動車市銷量增長的重要因素。”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出口市場,我國自主品牌均獲得明顯增量。其中,頭部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表現亮眼,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安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
事實上,“中國制造”出海,正從輸出產品轉變為輸出服務和工業能力,實現“高質量出海”。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告訴記者,中國制造要通過更深度的全球化,把產業鏈供應鏈滲透到主要國家目標市場,建立起本土化經營能力,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爭取到更多份額。
財經作家吳曉波走訪多個東南亞國家后發現,中國制造企業向東南亞進軍,與當年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是完全不同的路徑。“比如五菱進入東南亞,并不是將中國廣西等地的生產線拆過去,而是在當地建設同樣先進的生產線,智能化工廠全面引過去后,當地制造業的成長速度會快很多。”他說道。
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積極布局“出海”,它們不僅是受鏈主企業拉動,也有看準機遇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在各自的領域抓住全球化機遇。
目前,全球能夠生產、制造以酚醛樹脂為主要材料的臺球的企業只有兩家,一家在歐洲,另一家就是位于中國江蘇的欣潁新材料集團,全球市占率已過半。以臺球為原點,欣潁新材料不斷豐富產品品類,延伸到球桿、球桌、配件等。“全世界的運動人口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機會。”該集團財務總裁鐘大正說道。三年前,欣潁新材料就著手在全球設立辦事處,截至目前,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2026年之后,全球供應商已達400家。
“以舊換新”拉動消費升溫
近日,小米首款新能源汽車上市,攪動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一池春水”,全國的小米之家線下店幾乎成了網紅打卡點。有店員坦言,試駕排到凌晨是常態,“從來沒見過這么多人”。
穩定汽車消費是穩定大宗消費的核心之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汽車銷量672萬輛,同比增長10.6%。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209萬輛,同比增長31.8%。“新款車型不斷以令人驚嘆的高科技配置與極具吸引力的價格,持續刷新消費者的感知。”受訪專家告訴記者。
“以舊換新”又一次成為消費市場的熱詞。3月,國務院印發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有序引導梯次消費、更新消費,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我國的汽車、家電市場綜合體量大,相當一部分產品使用年限較長,能耗排放較高,有的因為長期使用,還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潛在更新需求進入了集中釋放期。”商務部相關負責人日前公布了一組數據,在用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乘用車超過1600萬輛,其中車齡15年以上的超過700萬輛;平均每年約有2.7億臺家電超過安全使用年限。
促消費政策一發布,相關企業便迅速響應。東風旗下嵐圖汽車宣布推出10億元置換補貼政策,成為率先響應政府以舊換新政策的汽車企業之一。嵐圖汽車CEO盧放表示,“以舊換新”政策能有效減輕消費者的購車、用車、換車成本,提振新能源汽車消費,還能幫助車企增加先進產能、提高生產效率,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小米生態鏈產品均可在京東小時達購買,最快30分鐘送貨上門;OPPO聯合美團閃購進行新機發售,體驗店銷量同比提升80%;云米48個核心城市門店均上線京東小時達,推出家電“即送即裝”服務……為契合便捷購買應運而生的即時零售,如今在家電和消費電子領域大受歡迎。
以京東小時達、美團閃購、餓了么等為代表的即時零售平臺,廣泛聯合手機、電腦、家電等頭部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如點外賣般購買消費電子產品”的服務,為消費者和供給端創造了一場“雙向奔赴”。
家電及消費電子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家電已經成為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也是當前的消費熱點。今年以來,智能家電、集成家電、功能化家居等產品的消費潛能被不斷激發,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
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家電以舊換新服務,加大以舊換新補貼,擴大商品補貼范圍及力度。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電商物流指數顯示,今年3月份,中國電商物流總業務量指數升至近兩年新高。
“隨著宏觀組合政策落地顯效,市場需求持續恢復,工業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將進一步鞏固。”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表示。然而,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穩步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仍需多方在破解有效需求持續不足、新舊動能接續不暢、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上持續發力。
擴大投資為新質生產力“蓄能”
華為云智算基地項目近日落地貴安新區,將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智算中心;4項總投資額超20億元的人工智能項目投資落戶廣州,計劃達產總產值超80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多地錨定新動能,著力擴大高技術制造業有效投資,讓換擋期成蓄能期、變瓶頸期為爆發期,不斷激活產業發展韌勁。
一系列發展指標也印證了制造業投資明顯回升。今年1—2月,我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4%,比2023年全年提升2.9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均快于整體制造業投資增速。
3月份印發的《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重點行業主要用能設備能效基本達到節能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5%。
“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有利于提升先進產能比重,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據統計,我國工業設備投資約占全社會設備投資的70%以上,是設備更新的重要力量。據此估算,我國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年規模約在4萬億元。
今年四川省將實施“工業投資提升年”行動,確保工業和技術改造投資穩定增長。四川發布了2024年重點工業和技術改造項目名單,項目共計500個,覆蓋先進材料、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等領域,總投資16472.5億元。陜西省2024年將實施好240個工業投資和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力爭制造業投資增長6.5%。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茂慶告訴記者,山東計劃年內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2萬個左右,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
記者獲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眾多跨國公司宣布將持續加碼投資中國,深度融入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對于蘋果公司的供應鏈來說,沒有比中國更重要的地方了。”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說。
就在上個月,松下控股集團在江蘇蘇州落地了一個關于半導體電子材料新產線的項目,將建設5萬平方米自動化、智能化的綠色工廠,打造國際一流的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產基地;施耐德電器關鍵電源創新實驗室啟動運營,全面并推進關鍵電源、儲能等產品系統的全球研發戰略;阿斯利康將在江蘇無錫高新區投資4.75億美元新建小分子創新藥工廠……
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已成為當前外資加碼中國的重點領域,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的動力。
“曾經的跨國企業打開中國市場的策略側重于產品生產、運營治理等方面。如今外企從研發、設計到投資、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都加緊在中國布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告訴記者。
正如松下控股集團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所言,中國新的發展理念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讓我們思考要用新的態度調整投資方向,通過創新和提升產品附加值保持競爭力。
來源:中國電子報
記者:齊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