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總工程師仲志余的大多數建議都與長江有關。從引江補漢工程到長江防洪、從水污染治理到河湖水系連通修復,仲志余關注著長江的方方面面。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仲志余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欣慰地表示,他的每一件建議都得到了相關部委的正式答復,其中很多已經從文字變成了現實。
仲志余向記者舉例,2021年,他提交了《完善長江防洪體系,全面提升洪水災害防御能力》的大會發言,提出要盡快修訂《長江流域防洪規劃》、加快推進長江中游蓄滯洪區調整與建設、加強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治理和應急搶護、盡快出臺《長江中下游洲灘民垸保護和利用管理指導意見》等意見和建議。次年,水利部就會同有關部門,全面啟動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防洪規劃修編工作。防洪規劃修編成果于2024年12月相繼通過專家審查,目前正在依據審查意見修改報告。其中,修編的《長江流域防洪規劃》對他提出的意見都落實了相應的規劃方案和措施。
“我熟悉、了解長江,對長江的治理保護有著很深厚的情結”。仲志余職業生涯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長江打交道。1989年從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專業畢業后,他來到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在工作中,他充分感受到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江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長江流域干旱缺水、澇旱急轉等情況時有發生,給水安全保障帶來嚴峻挑戰。
2024年長江流域澇旱急轉,引發社會關注。六、七月間,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三成,干流形成3次編號洪水,部分地區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隨后的五個月,流域降雨量和來水量均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部分地區出現伏秋旱;中下游干流、漢江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低于常年同期,沿江沿湖地區取水的難度增加,江河航運等也受到一定影響。
仲志余對封面新聞記者表示,針對長江流域澇旱急轉情況,水利部科學精準調度。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抓好汛末蓄水,11月長江流域53座重點水庫死水位以上最大蓄水量達875億立方米,較發生嚴重氣象水文干旱的2022年同期多2成。調度上游水庫群向中下游持續補水,其中三峽水庫10月下旬以來維持下泄流量不小于7000立方米每秒,保證了沙市、漢口水位不低于29.5米和12.5米(城市水廠最低取水位),有效保障沿江地區取水并滿足長江干流枯水期航運需求。
此外,水利部還指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充分發揮贛江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引江濟漢、洞庭湖北部補水等工程和2022年以來建設的抗旱應急供水工程作用,保障了城鄉群眾生活、農業灌溉、生態等用水安全。
仲志余告訴記者,未來,水利部將繼續密切監視長江流域雨情水情,加強中長期汛情旱情預報和三峽、丹江口等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指導干旱缺水風險地區制定完善供水保障應急預案,強化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提升澇旱急轉應對能力。
【以下為采訪實錄】
封面新聞:我們注意到,過去幾年,您的很多建議與長江相關,請問相關建議辦理情況如何?
仲志余:過去幾年,我的大多數建議都與長江有關。從1989年畢業到2022年履職水利部總工,我一直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從事長江流域及重大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科研及管理工作,充分感受到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江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我熟悉、了解長江,對長江的治理保護有著很深厚的情結。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本著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在近幾年的兩會上,我圍繞長江保護與治理提出了多份建議。讓我感到欣慰和光榮的是,不僅每一件建議都得到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國家部委的正式答復,而且還有很多建議的建言獻策都得到了落實。
舉幾個例子來說:一是關于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2018年,我提交了《關于推進“引江補漢”工程盡快立項建設的建議》,提出通過工程實施提高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量及供水保證率,改善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實現南北兩利,共同發展。2019年11月,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工作會議召開,研究部署后續工程和水利建設等工作,引江補漢工程建設進入“快車道”。經過3年多的分析論證,作為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首個重大項目,引江補漢工程于2022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當前,工程建設正在全面加速推進。工程建成后,將聯通南水北調工程與三峽工程兩大“國之重器”,進一步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二是關于長江防洪問題。2021年,我提交了《完善長江防洪體系,全面提升洪水災害防御能力》的大會發言,提出要盡快修訂《長江流域防洪規劃》、加快推進長江中游蓄滯洪區調整與建設、加強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治理和應急搶護、盡快出臺《長江中下游洲灘民垸保護和利用管理指導意見》等意見和建議。大會發言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當年兩會結束后,水利部派出調研組前往長江流域開展長江流域防洪規劃修編調研,聽取流域機構和有關地方對于完善長江防洪體系的意見建議。2022年4月,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全面啟動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防洪規劃修編工作。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各流域管理機構完成的防洪規劃修編成果于2024年12月相繼通過專家審查,目前正在依據審查意見修改報告。修編的《長江流域防洪規劃》對我提出的意見都落實了相應的規劃方案和措施。
三是關于落實《長江保護法》。2021年,我聚焦長江綜合水監測體系的問題,建議編制涉水監測體系總體規劃、完善監測網絡、建立信息共享議事機構。這個建議也被列為2021年全國政協重點建議。在多個建議的共同促進下,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研究編制長江流域信息共享實施辦法和共享目錄,推動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水文、氣象、航運、自然災害和管理執法等信息共享。2023年4月,全國首個批復立項的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重大項目——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建設項目正式開工。項目實施后,將為流域水利決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支持,對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提升長江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支撐長江大保護,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圍繞長江水污染治理,水庫群聯合調度,構建和諧江湖關系,讓“長江雙腎”洞庭湖、鄱陽湖永葆健康,以及加強長江中下游河湖水系連通修復等提出建議。
封面新聞: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去年長江流域旱澇急轉,對水資源調度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水利部門怎樣做好應對工作?
仲志余:2024年長江流域澇旱急轉。6—7月,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成,干流形成3次編號洪水,部分地區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8—12月,流域降雨量和來水量均較常年同期偏少3成,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部分地區出現伏秋旱;中下游干流、漢江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低于常年同期,沿江沿湖地區取水的難度增加,江河航運等也受到一定影響。
季節性豐枯變化顯著是長江流域的固有特點,加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長江流域干旱缺水、澇旱急轉等情況時有發生,給水安全保障帶來嚴峻挑戰。
針對長江流域澇旱急轉情況,水利部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強監測預報。密切監測、滾動研判長江流域雨情水情旱情咸情,逐旬向相關省(直轄市)發布水情預報,提醒做好取用水困難和長江口咸潮入侵等風險應對準備,并先后派出2個工作組赴江西、湖北、湖南調研指導。
二是科學精準調度。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抓好汛末蓄水,11月長江流域53座重點水庫死水位以上最大蓄水量達875億立方米,較發生嚴重氣象水文干旱的2022年同期多2成。調度上游水庫群向中下游持續補水,其中三峽水庫10月下旬以來維持下泄流量不小于7000立方米每秒,保證了沙市、漢口水位不低于29.5米和12.5米(城市水廠最低取水位),有效保障沿江地區取水并滿足長江干流枯水期航運需求。調度丹江口水庫持續保障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和漢江中下游地區用水。
三是抓好應急保供。指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充分發揮贛江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引江濟漢、洞庭湖北部補水等工程和2022年以來建設的抗旱應急供水工程作用,保障了城鄉群眾生活、農業灌溉、生態等用水安全。
四是制定系統方案。分析近年長江流域澇旱急轉情況,總結應對經驗和不足,立足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從完善流域干旱防御體系、加強水資源配置與抗旱應急供水工程建設、強化水工程抗旱統一聯合調度和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強相關技術研究等方面,系統制定了提升長江流域澇旱急轉應對能力的方案。
下一步,水利部將繼續密切監視長江流域雨情水情,加強中長期汛情旱情預報和三峽、丹江口等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指導干旱缺水風險地區制定完善供水保障應急預案,強化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提升澇旱急轉應對能力。
封面新聞:去年,西遼河干流水頭刷新近26年來行進的最遠距離。據了解,今年水利部門將全力推動實現西遼河干流全線過流,如何確保這一目標順利實現?西遼河全線過流有著怎樣的意義?
仲志余:西遼河位于遼河上游,是流域人民的母親河,涉及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地區,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西遼河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并稱中華文明三大源頭,地位功能極為重要。
近年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西遼河地下水超采嚴重、草場沙化與湖泊濕地萎縮,出現斷流的次數、天數和斷流長度較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幅增加,自1998年汛后一直處于斷流狀態,也是全國七大江河中唯一處于斷流狀態的大江大河。
西遼河河道過流不僅能夠有效補充河道生態水量,改善河流生態環境,促進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而且對于緩解河道斷流、地下水超采、草場沙化等生態問題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水利部將心懷“國之大者”,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強化西遼河統一調度,全力實現西遼河干流全線過流,做好恢復西遼河健康生命的工作。
2020年以來,在水利部和流域相關各方共同努力下,通過科學精準調度,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生態調度成效顯著。特別是去年,春季干流水頭最終到達總辦窩堡樞紐以下58.75公里,實現干流過水長度136.75公里;汛期干流水頭與通遼城區既有水面銜接,最終行進至總辦窩堡樞紐以下72.9公里,刷新了西遼河干流水頭近26年來行進的最遠距離,西遼河水資源調度取得了新的成效。
今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水利部提出“全力實現西遼河干流全線過流”目標,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我們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學、精準且有力的措施。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要深刻認識到西遼河水資源調度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實現全線過流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精神的具體實踐,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堅持上下游“一盤棋”和底線思維,確保各項調度措施落到實處。
二是強化工作部署,細化任務分工。按照2025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制定《全力實現西遼河干流全線過流工作方案》,從河道應急整治、年度水資源調度、春季水資源調度、汛期全線過流調度、水文監測與預報、監督管理和西遼河系統治理等七個方面發力,對2025年重點工作進行部署落實,確定時間表、路線圖,壓實責任,全力實現年度調度目標。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目標實現。要嚴格執行年度調度計劃和調度預案,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和管控,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嚴格控制流域取用水總量和重要控制斷面下泄水量,實現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要提升河道過流能力,嚴格河道和庫區管控,依法及時清理亂占、亂采、亂挖、亂建問題;把控好脈沖式過水的條件要求,在部分重點河段實施河道疏浚,暢通水流下泄通道。要做好水源保障,將流域重要水庫、重要取用水戶全部納入統一調度,調度好有限的水資源,支撐全線過流。
四要加強水文監測,對重要斷面水位、流量等要素及水頭行進位置實施遙感、無人機等應急監測,必要時增設臨時監測斷面、加密監測頻次,為實施精細化、精準化調度提供保障。
封面新聞:近年來,我國水利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下一步,如何推動水利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助力水利工作發展?
仲志余:近年來,水利科技工作圍繞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加強重大科技問題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優化水利技術標準體系,在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調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北斗定位系統、衛星遙感、測雨雷達、智能傳感設備等高新技術深度賦能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水利行業科技水平和能力顯著提升。
下一步,水利科技工作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總書記關于治水和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精神,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堅持需求牽引、應用至上,引領推動、科技進步,查漏補缺、急用先行,夯實基礎、行穩致遠,著力構建先進、實用的水利科技支撐體系,提升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能力。
一是健全水利科技創新研發體系。立足我國國情水情,聚焦水利行業亟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集中力量、集智攻關、重點突破,著力在水旱災害防御、國家水網建設、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水利基礎研究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研究成果,確保創新成果實用、管用、效用。
二是健全水利新質生產力技術標準體系。堅持統籌水利勘測、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全生命周期,統籌物理工程與數字孿生,具備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基本原則,加快推進“急用先行”標準制修訂,建立水利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的快捷通道。
三是健全水利科技創新平臺工作體系。推動更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在水利行業布局,加強部級創新基地建設與管理,建立國家水網科研基地。新建認定一批部級科技創新平臺,推進水利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信息匯交平臺建設。進一步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促進水利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四是健全水利科技創新力量支撐體系。優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等各類水利科技創新力量的定位和布局,形成系統研發合力。加強水利高層次人才培養選拔,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組織開展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選拔工作,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五是健全水利科技創新政策保障體系。深化使命導向管理改革試點,探索推進水利科研院所現代化治理改革。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攻關模式,建立重大任務“軍令狀”責任制。積極探索“以工程帶科研、以科研提水平”相關舉措,結合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強工程關鍵技術問題攻關。拓寬財政資金、社會資本、聯合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發揮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等智庫作用,深入開展專題咨詢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