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英雄者,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個世界上總有人默默無聞的做著意義非凡的事情,然而后人永遠難以忘懷那段由一個個革命前輩譜寫而成的鐵血歲月。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青年學子更應當不忘歷史,銘記英雄。這個暑假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探尋紅色記憶社會實踐團隊利用專業所長,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追憶無悔的革命歲月,謳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尋訪第一站實踐團隊來到了鄭州抗美援朝老戰士之家,探尋老戰士之家創辦人張愛蘭女士作為革命后代的赤誠之心。
父親的愛國深情在張愛蘭心里埋下了一顆紅色種子
張愛蘭心中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軍人,但樸實忠誠、盡心盡責,她回憶父親對自己說的話:“父親從小就希望著當兵,當時家里就他一個男孩,家人不舍得他上戰場。但是當部隊去地方招募士兵,父親還是瞞著家人偷偷報了名,報名后他回家對家人說:‘沒有國,就沒有家,別人家都去了,咱得去,我走了,以后家里你們自力更生。’”父親的愛國情懷從小就影響著張愛蘭女士,她深知有國才有家,個人利益永遠排在集體利益之后,這也對她后來創辦老戰士之家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最初為父親尋找失散的戰友,到最后為老兵們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張愛蘭用行動傳承著父親的訓導。
從小就希望當兵,當時家里就他一個男孩,家人不舍得他上戰場。但是當部隊去地方招募士兵時,父親還是瞞著家人偷偷報了名,報名后他回家對家人說:“沒有國,就沒有家,別人家都去了,咱得去,我走了,以后家里你們自力更生。”父親的愛國情懷從小就影響著張愛蘭女士,她深知有國才有家,個人利益永遠排在集體利益之后,這也對她后來創辦老戰士之家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最初為父親尋找失散的戰友,到最后為老兵們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張愛蘭用行動傳承著父親的訓導。
母親的善良堅韌為張愛蘭建立老戰士之家埋下了伏筆
饑荒時代,街上不乏討飯流浪的人,他們或找尋殘羹剩飯,或被施舍幾個窩窩頭,而張愛蘭的母親卻在丈夫應征入伍,獨自拉扯幾個孩子的情況下給這些人送去了不可多得的溫暖和尊重,“大哥,你坐這兒吧,你坐著吃。”張女士回憶說母親總是手挽起兩條短腿的小板凳,一手拿起饅頭筷子和蘿卜絲遞給門口討飯的。“媽,你干啥,你還沒吃飯嘞!”,家中的小弟心疼母親還沒吃,就把飯給了來要飯的人。而母親呵斥孩子說:“你可不能這樣說,媽今兒不吃飯,明天還有飯吃,他(她)今個不吃,明天還不知道飯在哪。”媽媽語氣深沉,“人人都有困難,咱們幫不了更多,就幫眼下有困難的人,也是做件好事。”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張愛蘭女士,促使她在12年間克服重重困難實現抗美援朝老兵們的心愿,先后陪同老戰士們重走長征路、重返朝鮮掃墓、前往北京瞻仰毛主席向主席報到、為老兵們尋找失散多年的戰友,一件件一樁樁,張女士如數家珍。
不忘建家初心,十二年堅守如一
在交流中了解到張愛蘭女士為維持老戰士之家已投入百萬元,最初困難時一人打幾份工,回憶過往,她幾度哽咽。但是,張女士表示全國各地老戰士和戰士家屬的信任和鼓勵給了她堅持下去的動力。談話中張愛蘭講述了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某一年紀念日,一位從外地趕來的70多歲烈士后代,還沒進門就“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哭著說:“親愛的爸爸呀!60多年了!沒有人讓我喊爸爸,我從小到大,當別人喊爸爸的時候,我內心是多么的委屈。現在,爸爸,你聽到了嗎,這是你的家啊!”張女士看的揪心連忙扶他起來,他不起,說:“大妹子啊,讓我多跪一會吧,我在這里看到了我父親的身影。”
張女士說,她最初就是想給那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們建個家,真的沒想到,這個家對老戰士和烈士家屬有那么重大的意義。12年堅持做下來真的有許多時刻感到艱難,但是每次她去看這些老人,內心都有一種感慨和觸動,她覺得她應該為這些老戰士做點什么,讓這些老戰士和烈士后代們知道,黨和國家沒有忘記他們,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讓他們得到社會的尊敬。
尋訪臨近結束的時候,張女士說自己已經60歲了,會在有能力的時候一直把這個“家”好好照顧下去。“心里無私,天地寬!我做了12年,悟出了這句話的道理。心里沒有私心,我做什么事就有一股力量。現在回過頭想想,這些老人的愿望,一件件,一樁樁,能實現的我都給實現了,他們想到長城,想到北京天安門,想到異國他鄉朝鮮去看看犧牲在那的戰友,我去申請,都幫他們實現了。心中有信念,腳下有力量。”(撰稿:王文峰 張新惠 拍攝:張亦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