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
在涉及房地產領域,此次會議提出,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這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為房地產行業的監管指明了路徑和方向。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指出:“總的來說,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對于房地產的表態,體現出防風險與惠民生的統一,也體現出金融本身向新模式轉型和支持房地產新模式轉型的統一。”
雙管齊下 首提房地產新監管模式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國內規格最高金融會議,自1997年起每五年召開一次,此前已召開5次,每次會議都對下一階段我國金融政策和方向“定調”,且會議后金融部門都會出臺政策,落實會議的相關部署。
此次會議提出,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凸顯了加強房地產行業監管的必要性,指出了房地產行業監管的路徑和方向。
對此,李宇嘉分析稱:“此次會議提出了房地產企業新的監管模式,即主體監管和資金監管并存。從兩條路徑進行監管,一是對主體的監管,即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對該主體全口徑、全渠道的融資進行監管,以財務風險指標為手段,包括‘三道紅線’在內,構筑監管的底線,預警并防范企業出現風險和蔓延,二是從資金進行監管,即資金從金融機構流出到企業,以及企業后續資金的流轉,進行穿透式監管,確保資金符合最初設定的用途。”
“此次政策對房地產金融的表述,最先提及的一句話是‘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這句表述過去是沒有出現過的,所以信號意義非常強。最近幾年出現的金融風險問題,包括債務違約問題、保交樓問題等,都和房企的經營等有關,所以此次會議抓住了防范房地產市場風險的關鍵內容,即要把房地產企業主體的監管制度進行健全。”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鏡鑒咨詢創始人張宏偉指出,“主體監管和資金監管也是針對已經出險的房企,這些出險企業的項目是未來保交樓的重點,因此,資金監管的目的就是確保項目資金封閉運行,避免挪為他用,確保保交樓的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確保房地產行業的風險不再擴大,不再有房企出險,未來要通過平準基金、資產重組、AMC不良處置和保交樓基金、回購爛尾樓改為保障房等多種方式化解行業已經出險的企業風險,重塑行業發展的信心。”
對于“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這一提法,李宇嘉指出:“一方面在于將房地產風險上升到系統性風險監管的高度看待,另一方面推進逆周期監管,由于行業體量大、影響大,在行業下行時加強適當的金融支持,比如現在對合理融資的支持,對收并購的融資支持。在行業上行時,適當收緊資金投放,這樣就抹平了周期波動。”
一視同仁 滿足不同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雖然支持房地產企業融資的“三支箭”已經落地,但是房企融資依舊低迷,尤其是民營房企融資困境仍然待解。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9月份,8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353.82億元,環比減少44.1%,同比減少48.5%,單月融資規模大幅減少。不過,在增發配股方面,9月多家房企發布了定增計劃。
同時,據中指研究院監測,今年9月房地產企業非銀融資總額為349.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51.1%,環比下降49.9%;行業非銀融資平均利率為3.77%,同比上升0.25個百分點,環比上升0.42個百分點。2023年1-9月,房地產企業非銀融資總額為5859.3億元,同比下降13.0%,降幅較前8個月擴大4.5個百分點。
而從境內發債的主體來看,目前,仍然主要是華發、金融街、金隅等國企央企為發債主體,民營企業依然面對融資難的困境。
此次會議指出,“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該說法。嚴躍進認為:“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從這里可以看出,各地金融工作推進存在誤區,或者是有選擇性進行,這種選擇的判斷標準已經不是企業規模的標準,而是企業所有制性質的標準。下一步,在融資工作中,會嚴管‘挑三揀四’‘挑肥揀瘦’等操作,確保各金融機構積極有序、一碗水端平地提供各類融資,支持各類房企的健康發展。”
“對于已經出險的民營房企來講,從實際執行的角度來看,很難說一視同仁獲得融資,目前民營房企已經沒有什么可抵押物,也沒有資本市場信用,如何解決已經出險的房企的公開市場直接融資,以確保保交樓和債務重組的順利進行,將成為未來融資政策執行角度的關鍵。”張宏偉指出。
三大工程 指明金融支持房地產三大方向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提出,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對此,李宇嘉分析稱:“三大工程建設是未來金融投向房地產的主要領域,包括城中村改造、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基礎設施。這三大工程都是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城中村改造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解決新市民外來人口享受公共服務、住有所居,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保障短板,壯大住房保障在住房供給中的主體地位,推進供給側改革。未來,金融資金重點投向這些領域。”
同時,在“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也是當前行業發展和轉型的重點。
“除了降低三高如高杠桿、高周轉和高負債等內容外,當前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和金融的關系其實有很多新意。比如說各地都在推進現房銷售模式,其實在現房銷售模式推進下,預售制度或預售資金監管政策就會變,這就涉及房地產金融工作的調整。”嚴躍進補充道。
新京報記者 徐倩
風險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同花順觀點。同花順各類信息服務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有出入請以證監會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臺為準。如有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同花順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