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范智林
來源 | 金融智庫
房地產領域的龍頭老大萬科,業績也被行業的寒冬拖累了!
萬科凈利潤下跌46%
3月30日,萬科A發布了2021年財報,2021年實現營收收入4528億元,同比增長了8.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5.2億元,同比下滑45.75。
萬科的凈利潤,竟然也下降了近一半!
這個數據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拉長時間線來看的話,萬科2017年的凈利潤就已經達到了280.52億元,而2021年的凈利潤水平,直接跌回到了5年前。
從增長率來看,這是近十年來萬科的凈利潤第一次負增長的,走勢是一個超級大拐點,預示著往后凈利潤還有可能下跌得更厲害。
不過,這一次的凈利潤下跌并沒有讓萬科的股價掀起太大的波瀾,相反,3月30日、31日、4月1日的股價都連續漲了三天。
或許是因為,在此之前,萬科就已經對業績進行了披露,市場早已有預測了。
萬科最主要的業務便是房地產開發,此前萬科披露,2021年萬科實現銷售面積3807.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6277.8億元,分別下降18.4%和10.8%。
主營業務的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都在下滑,凈利潤的下滑自然是預料之中的。
不過,即便萬科的業績預測下滑嚴重,并不妨礙股民們對萬科的投資熱情,尤其是在最近兩周房地產領域頻頻傳來利好的情況,萬科作為房地產的龍頭股,已經連漲了兩周。
在當今房地產行業中,如果說有哪家開發商是最為穩健的,非萬科莫屬了。
財報顯示,萬科的有息負債總額為2659.6億元,同比增長2.9%,截至2021年末,萬科的貨幣資金為1493.5億元,連續13年保持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正。
在國家劃定的“三道紅線”政策下,萬科的凈負債率為29.7%,剔預資產負債率為69.8%,現金短債比是2.5,三項指標都處于綠檔水平。
雖然負債總額高達1.54萬億元,但資產總額高達1.94萬億元,資產負債狀況仍然十分良好,是國內開發商企業中當之無愧的優質龍頭企業。
與負債2萬億元,卻無法償還十幾億的債務的恒大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不過,受凈利潤下滑的影響,萬科董事長郁亮還是公開向股東致歉,并主動放棄了個人2021年度獎金,個人薪酬也主動降為稅前154.7萬元,比2020年少了上千萬元,降幅高達9成。
同時,包括郁亮在內的公司任職的8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都降薪,合計降薪一半,減少約2400萬元。
此外,為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郁亮還代表萬科拋出了A股回購計劃,擬回購20億~25億元的A股股票,但回購價格不超過18.27元/股。
按上限和下限計算,萬科擬回購的股份數量約占總股份本的0.94%-1.18%,這或許是最近萬科股價大幅上漲的一大原因。
萬科雖然凈利潤有所下滑了,但相對行業內的其他公司來說依然較好,因為這不僅僅是萬科一家的問題,而是整個房地產行業所遇到的困境。
房地產的寒冬
2021年對房地產行業來說,幾乎是轉折性的一年。
2021年是中國樓市大調控的一年,從一線城市開始擴展到二線城市、三四五線城市,全國樓市調控次數總計超過了600次,方法也是前所未有的嚴厲,被稱為史上最嚴。
這場嚴厲的調控帶來的結果,是全國房價均價在2020年底突破萬元大關后,首次跌回了萬元以下。
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的房價持續穩定甚至微跌,深圳的房價被二手房指導價直接冰封,而廣州的房價也出現了環比下跌。
二線城市中,成都、重慶火熱的樓市被澆滅,武漢、長沙、南京、蘇州、寧波、杭州、西安、鄭州等新一線城市的房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調。
但是,這場調控也帶來一次更為嚴重的兩極分化。
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由于持續的人口流入,房價支撐較強,總體房價僅僅是微跌,三四五線城市就扛不住了,由于人口流出、城建擴張,大量的房子空置,去庫存周期不斷加長,導致房價持續的下跌。
最終,為保樓市,以岳陽市的“限跌令”開始,全國共有26個城市出臺了“限跌令”,限制房價的下跌。
一邊是房子越來越難賣出去,一邊是限制房價下跌,最受傷的便是開發商了。
2021年,恒大、華夏幸福、陽光城、藍光發展等等,不少房企甚至龍頭房企都相繼爆雷,對相關產業鏈造成巨大影響。
即便萬科是龍頭房企,在這場風波之中也很難獨善其身。
這場樓市風波一直延續到了現在,2022年最新的1-2月房企銷售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的房企銷售額都在下跌。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1-2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57億平方米,同比下降9.6%;商品房銷售金額1.55萬億,同比下降19.3%。
其中,萬科的銷售金額為649.7億元,排在第二名,碧桂園以691.2億元排在第一。
但是,從這份統計數據榜單可以看出,頭部房企的銷售金額下跌的幅度,最小的便是碧桂園,下跌20.43%,最大的是中南建設,下跌幅度59.66%,其他房企的跌幅都在這個區間內。
可想而知,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房企們如果自身實力不夠雄厚、現金流不足,很容易就會再現恒大的結局。
最近,另一家房企巨頭融創中國,由于債務到期未能如期兌付,進行了展期,使得融創在資本市場的信譽直接跌為負值,市場預測下一個爆雷的有可能便是融創。
萬科,可以說是中國房地產領域、民營房企中最后的防線。
進入2022年以來,未了穩定房地產市場,已經有超過40個城市給樓市松綁,降低首付比例、下調房貸利率、提高公積金貸款比例等等,在各方面持續松綁。
不過,3月份全國各地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可以預測房企的銷售數據也不容樂觀。
萬科的轉型之路,也迫在眉睫了。
萬科破局之策
對于萬科的困境,郁亮稱,近幾年來,土地市場競爭激烈,對行業毛利率水平造成明顯影響,盡管公司在行業中較早意識到高速增長終將結束,但慚愧的是,我們的行為未能堅決擺脫高增長慣性。
當追逐規模仍然流行、土地爭奪愈演愈烈的時候,部分城市的投資追高冒進,對市場判斷過于樂觀,一些項目的投資預期沒有實現,導致毛利率下滑。
萬科的業務中,95.59%是房地產開發業務,房地產開發的毛利率下滑,是直接影響萬科凈利潤下滑的原因。
就在萬科財報公布的同一天,證監會也收到了萬科關于將萬物云分拆上市的申請。
萬物云是萬科旗下的一大業務,是中國領先的全域空間服務提供商,也是獨一無二的由社區、商企和城市空間“三駕馬車”業務體系協同驅動的服務供應商。
萬物云的營業收入主要分為三個板塊,社區空間居住消費、商企和城市空間綜合服務、AIoT及BPaaS解決方案服務。
這家公司是萬科為了服務于房地產業務而形成的,與萬科物業也是相輔相成,2021年,萬物云的收入已經超過200億元,是萬科旗下的一個得力干將。
除了萬物云以外,郁亮也談到了萬科未來的價值支撐新賽道,分別是物業服務、物流倉儲、長租公寓和商業。
不過,這些業務現在根本無法與房地產開發業務相提并論,萬科僅僅是將有限的精力放在這些業務,更多的是專注于房地產開發業務。
即便房地產開發毛利率下降,但依然有著21.82%的毛利率和8.41%的凈利率,遠比遠比物業服務、倉儲物流、長租公寓和商業這些業務的毛利率要高。
萬科現在在做的是,是抓管理,將國內1412個開發項目分了8個等級,每個等級的項目都設置專屬的代碼和控制節點,狠抓落實,只要有一個節點不合格,項目就進入不了下一個節點。
萬科要做的,就是吸收、消化掉目前這1412個項目,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水平。
畢竟,萬科目前的預收賬款為6369億元,已售未結算金額為7108億元,雙雙超過了全年的營收。
只要萬科維持穩健的步伐不變,那么萬科對于萬科就是最大的價值,一個強有力的信用價值,能夠給購房者強大的信心。
萬科一時要改變占比接近96%的房地產開發業務格局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穩定主營業務、降本增效,同時擴大業務范圍,在其他相關領域發展未來的賽道。
慶幸的是,萬科旗下,無論是萬科物業、還是萬物云等,都是極具競爭力的企業,營收和利潤都十分強勁,與阿里巴巴“收購一家倒閉一家”截然相反。
雖然這一次是整個房地產行業的挑戰,但萬科是其中最有機會突圍的企業,熬過寒冬,下一個春天就將到來。
鐵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