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強行給行業按下“降速鍵”,從停擺到復蘇,開發商經歷了不同以往的漫長四季;房企融資“三道紅線”的出臺,又讓它們站到同一起跑線,接受新一輪行業規則的嚴格審視。
這一年,南北樓市也如季節般冷熱分明,珠三角、長三角先后掀起復蘇熱潮,環京等地卻一片蕭條。有人手持千萬在深圳“打新”,有人在燕郊甩賣房產,只為逃離月供壓力。
房地產已成為我國金融風險最大的“灰犀牛”,居民肩上的債務杠桿已臨近高點,巨變的2020年也將是行業糾偏的開始。地產仍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壓艙石”,但房子最終要回歸居住屬性,剝離狂熱的投機色彩。
在此,我們用十個關鍵詞回顧這一巨變之年,它們涉及行業發展變化的關鍵節點,以及關乎企業民生的熱點事件。動蕩起伏的2020年已臨近終點,隨著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建立,行業有望撥開迷霧,在新的一年穩健生長。
新冠肺炎疫情,是房地產行業今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年初,居民的腳步被困在家中,房企銷售業績也跌落低谷。據克而瑞監測,春節前后一周,全國重點城市房地產銷售數據接近零成交。
這僅僅是開始,整個一季度,我國房地產行業都在經受疫情的巨大沖擊波。據中指院統計,一季度50個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積約1410萬平方米,為近十年來同期最低水平,行業新開工、投資額均受到影響。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可控,樓市也進入復蘇階段。進入4月份,房企銷售從低谷爬升,并于上半年末完成V形反轉。此后行業銷售規模維持高增長態勢,8月份百強房企銷售金額同比增長近30%,市場迎來年度黃金節點。
樓市復蘇的力度,超出市場預期。疫情之下,房產尤其是大宗豪宅物業,成為高凈值人群的避險選擇;一些熱點城市一二手房倒掛的行情,也激發了諸多購房者的套利渴望,紛紛持幣入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5.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3%,增幅較1~10月擴大1.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為14.9萬億元,同比增長7.2%,增幅較1~10月擴大1.4個百分點。
中指研究院認為,臨近年底,房企沖刺全年銷售目標,疊加“三道紅線”強監管下資金壓力上升,企業推盤營銷力度加大。如無意外,今年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仍有望超過2億平方米,全年銷售面積或有新突破。
下半年,監管部門設置“三道紅線”,即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大于70%、凈負債率大于100%、現金短債比小于1倍,并分檔設定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速閾值,倒逼房企去杠桿、降負債,行業迎來顛覆性變革。
防范潛在的金融風險,促進行業穩健發展,是“三道紅線”出臺的初衷。當下,我國房地產相關占銀行業的39%,已是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房地產投資增速過快,嚴重影響整個經濟增長狀態的平衡。
“三道紅線之后,所有的企業發展再次來到同一起跑線,過往積累的很多發展要素都被清零。”易居控股CEO丁祖昱認為,未來十年,企業的核心是融資能力,融資成本將成為企業繼續進擊還是保守萎縮的分水嶺。
克而瑞統計顯示,目前頭部房企整體償債能力穩健,六成以上房企處于綠檔和黃檔,但各房企之間嚴重分化,兩成以上房企“三道紅線”皆不達標。
為盡快適應監管要求,許多企業已開始主動調整發展節奏、制定降負債方案。世茂房地產、金科股份等已主動調低目標增速;綠地控股也制定了詳細的降檔方案,同時計劃通過分拆上市、引入戰投等措施,回到安全區間。
在行業利潤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平衡規模與盈利之爭,如何平衡地產主業與多元業務的關系,房企面臨的“靈魂拷問”剛剛開始。
2020年,債券市場出現了一些違約新特征。國泰君安研報顯示,“國企信仰”與“大而不倒”的觀念正遭受沖擊,地產板塊也步入頭部房企違約元年。
泰禾集團深陷債務危機,成為波及面最廣的行業事件。今年以來,因公司債券規模龐大、融資成本高企、債務集中到付等問題,泰禾流動性出現困難,公司債券H7泰禾02、泰禾MTN001等多筆債券出現違約。
截至2020年9月30日,泰禾已到期未歸還借款金額高達459.05億元,引入萬科作戰投也遲遲未落地。在北京、上海、杭州、太原等多個城市,泰禾在建樓盤因資金問題難以推進,數次引發業主維權。
福晟集團也成為率先“倒下”的房企。11月19日,福晟集團發布公告稱,截至公告出具之日,公司尚未支付“18福晟02”利息及回售本金,共計6.31億元。與世茂房地產的合作,并未拯救福晟于火海之中。
華創證券表示,近幾年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持續加碼,銀行端清查違規放貸,涉房全面收緊,同時伴隨監管部門即將出臺新規控制房企有息債務增長。若企業杠桿較高,面臨融資收緊時,易出現債務違約。
頻頻出現的房企“爆雷”事件表明,龐大的債務規模已成為房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資金危機爆發,能順利找到接盤人并非易事。隨著“三道紅線”出臺,尾部房企償債能力差,后續仍要持續關注其資金風險。
“今天你認籌了嗎?”、“你搖到了嗎?”近期,因樓市熱度高漲,認籌搖號牽動著上海購房者的情緒。據悉,當地12月開盤的首創禧瑞薈、保利云上橙光、中海長寧第等盤,認籌人數均超1000人,一些樓盤認籌率超過500%。
這一場景,在今年的樓市里并不罕見。疫情以后,全國多個熱點城市持續轉暖,限價盤頻現“萬人搖”,因一二線城市優質地塊集中供應,土地市場高單價、高溢價地塊頻出,甚至出現“面粉貴過面包”的情況。
譬如在深圳,網紅盤“華潤城潤璽一期”均價為13.2萬元/平方米左右,周邊一些二手房均價在18萬元以上,此番倒掛空間使得購房者爭相搶購,甚至出現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的現象,以致引發監管部門關注。
新華社評論指出,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商品房儼然成為火爆“投資品”,“打新熱”背后的買房牟利現象顯然與“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馳,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
為抑制樓市過熱的現象,杭州、沈陽、西安和寧波等19城相繼升級調控,涉及升級限購、升級限貸、升級限價、升級限售和增加房地產交易稅費五方面內容。其中,深圳政策力度最嚴苛,寧波兩度政策加碼。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點任務,包括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業內認為,熱點城市將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松勁,“四限”調控難言實質性松綁,并將貫穿更長的時間周期。
深圳不分產品、全線飄紅的市場狀態,并未在全國各地上演。今年以來,各地之間樓市加劇分化,已成為難以忽視的新特征。
近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發布《中國住房數據分析報告(2020)》。報告顯示,國內房價已出現嚴重分化,深圳、東莞、上海、寧波、蘇州等地房價還在上漲,但不少城市房價卻出現大跌。
下跌最嚴重的是廊坊,相比于2017年4月的峰值降幅達46.9%;青島、天津較峰值下跌20%以上;肇慶、海口、石家莊、濟南、北京、西雙版納跌幅超過15%;保定、鄭州、北海、中山房價跌幅超過10%。
從各城市房價由漲轉跌的時點看,存在兩類情形:一類是2017年上半年前后,以京津冀城市為代表,因房地產調控加碼所引發;另一類是2018年下半年前后,以三四線城市為主,主要為貨幣化棚改退潮所引發。
貝殼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二手房市場城市榜單》也顯示,廊坊樓市以8.4%的跌幅位于榜首,青島和濟南跌幅分別位列二、三名,鄭州和北京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九名。在跌幅前十名當中,北方城市占九席,且普遍高于南方城市。
自此,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結束,城市間的分化將成為常態。在“房住不炒”大基調下,一旦市場出現過熱征兆,調控政策必將尾隨而至;而對于人口流失嚴重的城市,房價下跌監測預警,將成為市場監測的重要方面。
如果說去年是渠道元年,那今年便是房企的“直播元年”。在萬物均可直播的時代,置業顧問、房企高管紛紛來到直播間,通過特價房源秒殺、購房優惠券等活動吸引大眾眼球。
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房企售房不得不遷移至線日,復地集團聯手薇婭試水直播賣房,自此房企在直播方面的熱度持續增加,碧桂園、恒大、富力等頭部房企相繼入局,北京住建委還發文鼓勵房企線上營銷。
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消退,房企直播售房熱度不減反增,逐步成為日常營銷手段。據天貓好房官方數據,今年“雙11”期間,全國共有100多家房企帶著3000個樓盤、共計80萬房源入駐天貓好房,特價房范圍覆蓋近300個城市。
從折扣力度看,石家莊、武漢、廣州等地上線折銷售的情況。天貓也拿出真金白銀補貼購房者,包括無門檻參與房子抽獎、簽約送紅包、總裁直播間特惠秒殺、購房抵用券等。
直播賣房是房企逐步接軌互聯網、擁抱科技化的表現,但截至目前,購房仍是重決策、重線驗的消費。直播賣房能否擺脫單純的推廣、引流作用,真正促成成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半年,物業板塊風頭正盛,諸多房企嗅到風向,匆忙分拆旗下物業公司上市,其中不乏體量尚小、競爭力不強的迷你型企業。截至目前,上市物企已突破至40家,年內已有16家物企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物業股此番狂潮與“三道紅線”密切相關。通過股權融資補充權益,房企可顯著改善杠桿水平,尤其是資產負債率和凈負債率。因此,開發商分拆上市的意愿集體暴漲,無論物業管理板塊是否已經運營成熟。
但資本市場已經不再通通買賬。據克而瑞統計,9~11月份有30家上市物企股價下跌,藍光嘉寶服務跌幅最大為40.3%,金融街服務跌幅達40%,中奧到家、鑫苑服務、建業新生活、時代鄰里等跌幅也均超過30%。
碧桂園服務、保利物業、萬科物業等頭部公司,已意識到行業風向變化,開始謀求業務轉型。其中,碧桂園服務要大力發展社區團購服務、城市公共服務,保利物業將下沉到鄉鎮,萬科物業要做科技的公司。
機構和投資者都已意識到,物業股這股熱潮已經過去了。如果不依賴地產母公司,誰能獲得未來的增長空間、建立差異化和專業化的競爭優勢,誰才能在大浪淘沙之中脫穎而出,分食巨大的市場蛋糕,有待解答。
受疫情沖擊,今年多個城市租賃市場低溫,直到現在仍未復蘇。長租公寓更是受到直接沖擊,1~11月至少84家企業爆雷。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進低出”、“長收短付”、濫用“租金貸”等模式導致資金鏈斷裂。
兩年前,長租公寓潛藏的危機還沒有如此顯著。在資本加碼下,多家頭部企業赴美上市,并借助“互聯網式”燒錢補貼瘋狂擴張,以致于在疫情沖擊和自身盈利危機下相繼“暴雷”,波及數十萬租戶和業主。
規范租賃市場發展,已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住房租賃市場關注頗多,提出既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又要規范市場化租賃住房發展,更好地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其中,要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力度,重點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長期來看,租賃市場監管要制度化、常態化,資金監管仍是重點領域,既要加強對租金、押金使用情況的監管,又要出手重拳嚴控“高進低出”、“長收短付”、“租金貸”等市場亂象。
業內認為,明年住房租賃領域有望迎來更細化的監管政策。隨著一些行業“暴雷”事件逐步化解,市場發展逐步規范化,長租行業也有望走上健康軌道。
貝殼找房赴美上市,同樣是今年地產界繞不開的線日晚,美股資本市場大門正式向貝殼(BEKE)打開。上市四個月,貝殼已成為地產界的“獨角獸”,資本市場熱度不減。截至發稿,貝殼股價報66.82美元,總市值788億美元,超過國內所有傳統房地產開發商。
與此同時,今年前三季度,貝殼累計平臺總交易額(GTV)、收入等指標均已超過去年全年。其中,第三季度平臺總GTV約1.05萬億元,同比大增87.2%;營業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70.9%。
貝殼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直接引發了“天貓好房”加速誕生、恒大拉攏房產中介等事件。市場突然意識到,房產經紀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并有待分割。貝殼的競爭者、地產巨頭、互聯網公司,無一不想入場分食。
在左暉的邏輯中,貝殼要把產業重新做一遍,最終導向服務業的工業化改造、線上化和數字化推進、服務者職業化三個方向。“在C端崛起的時代,誰能為客戶端創造更大價值,誰就會有更大價值。”左暉表示。
房地產銷售的天花板遲早會到來,而城市更新,已經被開發商定位為下個可挖掘的“金礦”。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現代物流體系。
12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也指出,要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切實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
譬如在廣州,今年地方推出的舊改項目增多,房企的參與熱情也明顯提升。其中,中國恒大多次加碼城市更新公開項目,龍湖簽約廣州首個城市更新項目,俊發、瀚宇、和健等同樣開始試水廣州城市更新。
12月16日,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告披露,黃埔區穗東街廟頭村舊村改造項目被中國恒大拿下,這是繼增城逕嚇村、南沙龍古村、南沙鴨利村后,恒大2020年在廣州斬獲的第四個舊村改造項目。
“圍繞城市運營的城市更新將取代棚改,成為存量時代下新的增量。”丁祖昱認為,新賽道下,房地產企業將從城市發展商向生活運營商不斷邁進。
本文由洛陽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