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共英德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近日召開,會議指出,在回顧總結“十三五”時期各項工作的同時,認真研究謀劃“十四五”時期英德經濟社會發展,緊緊圍繞打造清遠綠色工業發展主戰場、粵北生態保護先行地、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全國休閑旅游目的地的戰略目標,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和舉措,科學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重大平臺、重點項目,實施好英德市十大行動方案,奮力推動各項工作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努力在更高層次上推進高水平保護下的高質量發展。 ![]()
圖為中共英德市委書記吳耿淡在英德市委全會上。英宣供圖
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打造清遠綠色工業發展主戰場為重要抓手,不斷增強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打造英德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推進產業園區做大做強。英德市實施推進高新區“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日漸形成以主園區帶動分園區經濟、科技、產業協調聯動發展格局。支持高新區在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創新平臺、培育優勢產業、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不斷增強園區吸引力和承載力。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借力廣州對口幫扶,創新探索“廣州總部+英德基地”“廣州研發+英德制造”“廣州孵化+英德產業化”等合作模式主動參與區域分工合作。大力推進科技招商、定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專業化招商,引進更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好項目大項目。力爭到2025年園區工業增加值比2020年翻一番。 推進綠色工業加快發展。英德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構建“3+3+N”多元化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建設清遠綠色工業發展主戰場。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全面推動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推動電力產業綠色發展。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機遇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通信技術、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培育總產值超百億的企業3家,培育上市公司3家以上;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建設一批行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無人車間”,推動科技力量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
近年來,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已成為英德市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英宣供圖
推進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近年來,英德市加快推動麻竹筍、蠶桑等特色農業實現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推進“3+X”產業體系和“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消費體系。精準對接大灣區核心市場,謀劃建設集農產品精深加工、出口檢驗檢疫和通關“一站式”服務功能的加工物流交易中心,打造華南地區重要的農產品供應鏈基地。以農業公園、特色小鎮等建設為抓手,推動民宿經濟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完成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英德市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強化國土綠化和揚塵管控,確保大氣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統籌推進水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推進萬里碧道建設,打造河清岸綠的優美水生態環境。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加大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棄物等違法行為,推動土壤質量改善。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現代監管體系,加強環境資源司法保護,構建跨行政部門、跨行政區域的污染聯防聯治格局。 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圍繞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英德市強化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底線管控,建立“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促進國土空間發展更加綠色安全、健康宜居。深入實施“全域增綠”,推進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配合做好廣東南嶺國家公園建設,著力構建以石門臺自然保護區為生態控制區,以北江、連江、滃江為生態廊道的生態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治理,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健全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碳排放、污染排放、固體廢物排放等付費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推動綠色資產證券化。 推進全域生態旅游發展。近年來,英德市圍繞“全國休閑旅游目的地”的定位,高標準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專項規劃落地落實,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業態多元、協調發展的全域生態型旅游產業體系,力爭創建成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文旅、農旅、體旅、養旅、城旅等“五個一批”旅游融合項目,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整合開發英西峰林等特色旅游資源,推動寶晶宮、奧園等一批景區提檔升級,以點帶面推動全市旅游提質發展。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 目前,英德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抓好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治理,不斷壯大綠色生態產業,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路子,努力打造清遠綠色工業發展主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