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銀川市大幅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速度,將以前一個項目審批需要237個工作日辦結,壓縮至政府投資類、社會投資類項目全流程審批分別控制在120個、75個工作日內。
今年1至10月,銀川市共辦理新立項新開工社會投資類建設項目38個,其中14個項目的平均審批時間控制在30個工作日以內,平均用時48個工作日,初步實現了社會投資項目立項至施工許可30個工作日內辦結,比銀川市第二輪改革前的109個工作日效率明顯提高。
每個項目平均減費5萬元
10月21日,世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公司實施的世悅府項目(58地塊)59#-60#公租房來說,今年1月31日拿到投資項目備案證,同時并聯辦理招投標、施工圖審查、消防審查等手續,3月14日申報施工許可證,3月15日拿證。從立項到取得施工許可證一共用時29個工作日,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也創下了公司在西部城市辦理項目前期手續的新紀錄。
今年以來,銀川市通過“減、放、并、轉、調”舉措,讓改革動力變成企業紅利。“減”,減掉了合同備案、資金證明、工傷保險繳費憑證和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等31項要件材料,以事中事后監管代替前置審查;“放”,分兩批將市級承辦的52個審批事項下放或委托轄區、園區辦理,基本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區的改革目標;“并”,推行多審合一,由多次審多部門審改變為一次審一次辦,每個項目平均減少費用5萬元左右,推行多測合一,實行“一次委托、統一測繪、成果共享”,有效破解了多次測企業重復繳費的頑疾;“轉”,轉變管理方式,制定政府內部協作事項目錄,將國家安全事項、市政公用設施安全等16項審查事項調整為內部協作事項,進一步規范了明確程序和時限,減少了企業多頭跑路現象;“調”,建立完善制度設計,將環境影響評價、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等調整到開工前完成即可;地震安全性評價在工程設計前完成即可。同時規定,用地預審意見可作為土地證明文件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在工程建設項目主要申報材料齊全情況下,對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等17個審批事項、59份材料實行承諾即可“容缺辦理”,容缺比例達到40.7%,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再提速。
審得快還要管得好
“以前辦施工許可證,我們要跑好幾趟、三四個地方。”10月21日,寧夏華遠地產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改革再升級,以后只須跑兩趟:報批、拿證。
受益的不止是企業,還有民生項目?!鞍ㄐ蘼芳軜?、交通水利等公益類設施和政府投資項目在內,審批速度加快,會讓更多民生項目及早建成、群眾受益。同時,將激發全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銀川市審批服務管理局負責人說。
改革“加速度”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53個重點項目已有49個開工建設。開通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先后啟動了華電集團投資87.7億元建設的東熱西送項目、中鐵一局投資85億元建設的銀川都市圈西線供水工程項目、中鐵建等三家公司投資42.29億元建設的銀川市中北部片區土地整理項目等一批民生民心工程。
銀川市圍繞10大產業,招引了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投資20億元的國開金泰中軸小鎮項目、投資16億元的銀和半導體大硅片項目、投資26億元的漢堯石墨烯鋰離子電池項目、投資25.44億元的隆基樂葉5GW單晶電池等項目紛紛落戶銀川。為保障企業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相關部門積極開展企業投資項目代辦服務,截至目前,石墨烯三元正極材料、鎂合金新材料、集成電路產業研發中心等30余個項目已通過“代辦服務”完成了項目報批手續。
審得快還要管得好。今后,銀川市將加快完善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相適應的監管體系,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信息平臺與銀川市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互聯互通,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動管理向“寬進、嚴管、重罰”轉變。通過銀川網上市民大廳中介超市,對中介服務行為實施全過程監管。
摘自 《寧夏日報》 2019.11.07 記者 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