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幫助指導下,蘭溪市農林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以及上級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堅定不移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一、2018年工作總結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效初顯。積極謀劃實施蘭溪市白露山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區建設,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升級版,助推鄉村振興,現已委托浙江省農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完成了方案設計。為進一步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旅融合現狀,實現全市農業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制作了一張集全市農業主要產業、主要農業經營主體、主要農業生產基地、農旅融合基地、農家樂等農業一二三產全產業鏈信息為一體的全市農業產業地圖。積極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充分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擴大規模、提升品牌,今年又一家農業企業(浙江柏靈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積極做好我市特色農業產業化技術指導,我市水果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被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評為2018年浙江省十大農業產業技術團隊,為金華地區唯一獲評團隊。
(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穩步推進。一是完成新一輪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經整治后,全市生豬養殖場數量由原先的1072家縮減至145家,生豬核定存欄由原先的25.7萬頭縮減至10.8萬頭。積極推進美麗牧場建設,15家養殖場已達到省級美麗牧場驗收標準。創建農牧對接綠色循環體3家,對全市所有存欄500頭以上規模豬場進行了生態化改造提升,開展并完成了養殖場封閉式集糞棚改造56個。二是做好農藥化肥減量化。全市已完成統防統治面積11.3萬畝,綠色防控推廣面積12萬畝次,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9.5噸。推廣應用配方肥1.5萬噸,全市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0%以上,我市土壤肥料檢測中心成為39家全國第一批2018年耕地質量標準化驗室,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選的縣級化驗室。三是全面推進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截至目前全市共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282萬余個,回收達117.7%、處置率達147.2%。
(三)林業生態建設持續發力。一是科學推進平原綠化和年度造林工作,完成平原綠化1200畝、跡地更新860畝、面上撫育1.25萬畝,完成游埠郎家村、上華橫山村及香溪將軍村等3個“一村萬樹”示范村建設。全市16個鄉鎮(街道)建成義務植樹示范基地35個,義務植樹60萬株。二是完成浙中生態廊道彩色林帶建設,全長11.38公里,建成彩色林800畝。積極推進珍貴彩色森林建設和新植1億株珍貴樹行動,完成彩色森林建設1.85萬畝,今年新植珍貴樹19.5萬株。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鎮2個、金華市森林村莊24個。三是狠抓森林火災防控。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到各類森林報警電話20次,其中火情1次,過火面積為1畝左右,比去年同期有明顯下降,實現了上級和市委市政府的目標要求。我市的森林防火服務體系平臺建設也在全省2018年清明森林消防工作會議上做典型發言,同時我市搭建森林消防服務體系平臺實現森林消防智慧化管控獲得張偉亞副市長批示肯定。四是山林糾紛調處工作取得顯著成果。上半年我局獲記全省山林糾紛調處工作集體二等功(全省僅3個)。
(四)農業品牌建設成績斐然。一是成功舉辦2018“蘭溪楊梅紅天下”系列活動暨國際楊梅研究中心啟用儀式,今年全市楊梅種植面積約6.7萬畝,產量約2.5萬噸,產值約2.6億元。國際楊梅研究中心、馬澗楊梅品種展示園、馬澗楊梅設施栽培精品園相繼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蘭溪市逢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楊梅采摘基地也被評為2018年度全省“最美田園”。歷經兩年,“蘭溪楊梅”正式獲批申領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也是我市首個以“蘭溪”命名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二是成功舉辦蘭溪枇杷節系列活動,今年枇杷節期間共吸引游客約15萬人次前來采摘觀光,今年全市枇杷種植面積約2萬畝,產量6000多噸,產值約7000萬元。三是開展蘭溪小蘿卜提純復壯工作,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整合品牌,不斷擴大蘭溪小蘿卜的知名度。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蘭溪小蘿卜再次榮獲金獎,這也是蘭溪小蘿卜連續三年獲此殊榮。
(五)茶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去年以來,針對我市茶產業的現狀,進行深刻剖析,立足產業基礎,精準定位,提出“避名就抹”,重點發展碾(抹)茶產業,力促茶產業彎道超車的戰略。今年以來,我市英特茶業有限公司在原有基礎上,又新增了碾茶生產線2條、碾茶精制線1條、抹茶生產線1條;蘭溪赤山湖綠色農莊有限公司、浙江婺洲茶業有限公司也分別添置了碾(抹)茶生產線2條和1條。目前我市的碾(抹)茶生產線達到9條,位列全省除紹興市御茶村之外的第二位。在發展抹茶產業的同時,做精做優蘭溪毛峰,“下陳牌”蘭溪毛峰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農茶香牌”茉莉花茶(茉莉毛峰)在“2018浙江綠茶(銀川)博覽會”名茶評比中榮獲金獎。
(六)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全面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并以91.784分優秀的成績通過了省級驗收,完成了省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大力推進經濟薄弱村消除工作,截至10月底,全市已消除經濟薄弱村149個,完成比例100%,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319個村(考核目標為278個),均已提前完成考核任務。新增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2家,金華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4家。
二、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之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上級有關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要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推進農林業綠色發展為主題,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持續深化農業“兩區”建設。深化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建設。強化對糧食安全責任制的落實,確保我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產量11.8萬噸,保護提升1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大力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地力提升工程,堅決遏制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現象,實現藏糧于地。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因地制宜推行稻菜輪作、稻漁共生、立體種養等生態循環新型農作制度,實現藏糧于技。及時完善我市白露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方案,爭取在明年列入省級示范園區建設計劃,在抓好園區建設的同時植入新業態,做好園區的農業招商引資,計劃引進華統雪花豬全產業鏈項目、引進楊梅枇杷甘蔗等深加工項目,依托蘭溪市鴻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打響我市蜂產品品牌。
(二)繼續抓好特色產業發展。在我市六大主導產業板塊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制定我市精品果園、放心菜園、道地藥園、優質茶園創建計劃,選擇有條件、有基礎的基地,打造一批提升增效的示范點,以點帶面促進產業提升。要充分發揮“三園一中心”(馬澗楊梅品種展示園、女埠枇杷品種展示園、馬澗楊梅設施栽培精品園、國際楊梅研究中心)的平臺作用,進一步做優做強楊梅枇杷產業。做精做強蘭溪小蘿卜產業,整合小蘿卜生產企業,實施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重點培育扶持1-2家龍頭企業。推進香榧、薄殼山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今年以來一些香榧基地已陸續投產,下一步要重點扶持香榧、薄殼山核桃等深加工產品開發。以抹茶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促進茶產業的轉型,重點扶持做好英特茶業抹茶基地、婺洲茶業茉莉花茶基地建設,實現我市茶產業彎道超車。大力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提升中藥材深加工,同時積極推進中藥材生產與鄉村旅游相結合。
(三)積極做好農業產業扶貧。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訂單生產,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獲得穩定的勞務收入。全面總結和推廣云山萬畝糧食功能區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在全市大力推廣畝產“千斤糧、萬元錢”農作制度新模式。積極培育林下經濟產業,大力推廣林菌模式(在林下種植食用菌)、林藥模式(林間空地種植三葉青等藥材),真正實現“一畝山萬元錢”。促進蜜蜂等特色精品畜牧業發展,大力推廣“十箱蜂萬元錢”養殖模式,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
(四)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發揮全國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示范縣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依托馬澗、柏社、香溪、云山楊梅產業帶,開展楊梅采摘、紫荊花觀賞等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打造五十里楊梅長廊。依托白露山旅游開發、枇杷精品果園建設和鄉村民宿發展,推進蘭芝線枇杷休閑觀光線路的開發,結合每年舉辦的楊梅節、枇杷節,形成果園采摘、古村落品鑒、田園景觀養性、農耕文化體驗、風味農家菜肴、地域特色養生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帶。大力開發蜜蜂小鎮等特色農業小鎮,依托農業特色小鎮發展鄉村旅游。
(五)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能。規范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序的原則,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連片流轉,整組、整村股份化流轉,探索推行鄉鎮組建國有土地流轉公司模式,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支持和保障承包農戶依法行使流轉土地的合法權益。探索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證抵押貸款工作。同時持續抓好消除轉化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指導鄉鎮充分利用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這個平臺,在具體實體化運作中做到有方案、有項目,大力推動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物業經濟,以項目為抓手,推動村村有項目,優化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構成。
(六)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全面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工程,力爭創建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2家以上。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完善培育新型主體政策體系實施意見,引導大學畢業生、工商業主、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等投身現代農業創業。二是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組織對全市“農創客”進行培訓,辦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尤其是對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實施精準培訓,全面提升其生產能力、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構建一批穩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三是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新路徑,確定一批運行良好、帶動示范作用強、有發展潛力的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予以重點扶持,讓其真正發揮作用。同時,對于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先進典型要及時報道,推廣他們的經驗,真正使農民群眾方向明確、學有榜樣、干有奔頭。